临汾新闻网讯 “要不是许书记带着咱干,咱家去年可摘不了‘贫困帽’,更别提发展特色产业了。”日前,在大宁县太德乡龙吉村的一片田地里,66岁的村民许海生正握着水管忙着浇地,说起龙吉村党支部书记许玉龙,他不住地夸赞。
“我家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种地,以前是靠天吃饭,雨水充足就能有个好收成,遇到大旱有时候都糊不住口。现在地里安装了水管,随时都能浇水,再也不用担心大旱了。”因为患有慢性病的老伴需要长期吃药,许海生家的经济状况一度入不敷出,成为村里的贫困户。“去年我家还种植了6亩牛蒡,一亩地收入2000多呢,多亏了许书记,这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许海生说。
“基层干部就应该为百姓寻找致富路,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踏实……”许玉龙对记者说。
自担任龙吉村党支部书记以来,许玉龙一趟趟往村民家里跑,拉家常、问冷暖,向村民们征求龙吉村的“发展大计”。“那时候村里的基础条件差、百姓收入低,要想真正解决村里的问题,就要先改善百姓的生活环境。”许玉龙说。
“以前村里的路坑洼不平,一到雨天就成了泥浆路,老百姓出行都不方便,还谈什么发展?”为了带动龙吉村产业发展和村民致富,许玉龙多方筹资开始修路,全村街巷硬化工程的完成大大方便了村民出行。
在许玉龙的张罗下,村里又陆续建起了果树围网、景观文化墙、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广场……许多个清晨、傍晚,文化广场上村民们跳舞、健身、唠嗑的热闹场面使龙吉村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方言:年年种棒子、年年老样子。为了改变村里缺乏特色产业的现状,许玉龙在全村积极推进桃树、苹果树、核桃树的栽植,并聘请专业技术员进行管理。目前全村发展各类经济林1368亩,人均达到2亩园,果树栽植已成为龙吉村的主导产业和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
在果树产业发展过程中,因林下经济收入较低,许玉龙又想方设法引进新品种,增加百姓的收入。2017年,许玉龙通过山东省恒福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特色产业牛蒡,“刚开始大家都不愿意种植,因为第一次接触这个新品种,他们担心种植技术、收益、销量,我就挨家挨户给百姓做思想工作,还聘请了专业的技术员来讲解牛蒡的种植知识,终于发动全村共种植了260亩牛蒡。”
“其实我也担心老百姓辛苦一年到头来没有收益,所以不仅想了各种办法打消他们的顾虑,也事先做过调查,目的就是希望能给老百姓找到一个适宜长期发展的好项目。”许玉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一亩牛蒡需要投资1100元,费用相当于种植玉米的2倍,而一亩牛蒡大概能收益近3000元,是种植玉米的4倍多。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许玉龙想方设法使大宁县新大象养殖有限公司落户龙吉村,目前项目已在龙吉村进入施工阶段,“企业投产之后,可以解决我们村20余人的就业问题,老百姓除了可以领到固定工资外,还能入股公司得到分红。自己村里有特色产业,还能‘背靠大树乘凉’,龙吉村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