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乡宁东沟门村:蜂蜜连翘成富民新产业

2018-10-23 08:46: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谈起2015年来到乡宁县尉庄乡东沟门村的第一印象,“第一书记”张伟说:“村里当时什么都不方便,老百姓收入来源少,大部分外出务工,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老龄村。”

  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得益于“三支队伍”的大力帮扶,东沟门村以产业带动发展,村民实现成倍增收,基础设施的巨变,易地搬迁的实施,让村庄不再“静止”,生活“活”了起来。2017年底东沟门村45户98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一举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回顾产业发展历程,张伟说:“关键要找准脱贫路子。”在与村“两委”班子多次开会讨论,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东沟门村一手抓中蜂养殖,一手抓连翘种植,两腿迈步齐发力,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产业发展要因地制宜。当地村民虽有养殖土蜂传统,但技术不成熟、经济效益低、规模养殖意愿低。张伟带领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共同引进新型中蜂养殖技术,并与乡宁县圣酝坊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收购等产销一条龙服务,签订协议保证合格蜂蜜采购价格不低于50元/斤。在张伟的派驻单位市规划局的支持下,募集一万多元为45个贫困户免费提供新型蜂箱、配套装备一套,同时申请到中蜂养殖产业资金补贴政策每箱500元。目前近30余户村民养殖中蜂百余箱,村民累计增收7万余元。

  67岁的交里村村民刘保山给笔者算起了增收账,“以前养土蜂一窝产量就10斤,而且杂质多,年收入就五六百吧。村里搞了新型养殖后,每箱产量提高到了30斤,今年仅这项就有3000元。”

  中蜂养殖与气候紧密相关,更要依靠科学管理。时值深秋,山中气候已冷,刘保山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加温保暖的蜂箱,“村里请专家指导了好几次,这种新型蜂箱可以把养蜂框拿出来,蜂蜜产量和问题一目了然,拿出的这框至少有三四斤蜜了,蜂箱每六七天需要清理一次,以免粘连。”谈起未来,刘保山语气坚定地说:“下一步要扩大养殖规模,年收入能突破2万元,脱贫要靠自己干,现在基础好了,实现小康没问题!”

  中蜂养殖不仅符合东沟门村林多地少的特点,更是从老龄化、空巢化的角度考虑,让轻劳动力型产业后劲更足。“养蜂最好了,省劲!年龄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了,以后多养几箱,够生活了。”交里村村民刘保河笑着说。

  产业发展要尊重村民生产习惯。根据村民有采摘野生连翘习惯的特点,东沟门村提出“升级传统产业,规模种植连翘”的发展思路,经过土地检测、政策补贴等多措并举,目前带动26户村民发展连翘65.4亩,实现稳定增收。

  如今的尉庄乡东沟门村,美丽乡村,名副其实。(王娟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