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高技能人才是构建创新型社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有效助推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有十分深远和重要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围绕《临汾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职业教育与培训资源,启动了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临汾技工”品牌行动,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同时,培育打造出了一支支撑全市经济和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型技术工人队伍。
以就业扶贫促进更高质量就业
全市17个县(市、区)中,国家和省级贫困县达到10个。在其中的5个国家级贫困县里,两个属于省级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约23.7万人,长期以来,80%以上农村贫困劳动力靠苦力挣钱,技术含量低,缺乏就业竞争力,扶贫攻坚任务十分沉重。为此,市委、市政府把提升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开展实施了培训就业扶贫工作。为确保各项就业扶贫政策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中共临汾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临汾市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临汾市建档立卡农村贫困劳动力免费职业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增加了文件和政策的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就业扶贫政策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础。同时,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乡镇劳保所采取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办法,通过入村进户、一户一卡、一人一表的全覆盖调查登记方式,对全市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贫困农村劳动力进行了“建档立卡”,并将其信息录入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实施免费培训、提供就业服务的一项依据。
蒲县化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赵爱玲全家4口人,丈夫体弱多病,两个孩子上学,她参加县上组织的杞柳编织技能培训后,到巧巧工艺品发展公司上岗,年收入两万元以上。国家级贫困县、省级深度贫困县大宁县组建了“大宁技工新时代讲习所”“大宁技工培训就业服务中心”,开通了“大宁技工”微信服务平台,采取分类型、订单式培训的方式,重点开展了塑胶手套、生猪养殖、花卉种植、光电生产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去年,该县人社局与本县引进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山西鸿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培训意向,首期培训贫困劳动力300余人,培训合格283人已全部与该企业签订就业协议,工资收入达到2200元/月左右,就业率达到了94%。
为进一步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提高全市城乡劳动力就业质量,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工作目标,去年下半年,市人社局在总结全市一年多来开展培训就业扶贫工作经验和“吕梁山护工”“大宁技工”等劳务品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临汾人自己的劳务品牌的设想,拉开了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临汾技工”劳务品牌的序幕。
面向未来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去年9月上旬至11月下旬,市人社局相关科室和中心负责同志由分管局长带队,先后深入到尧都区、洪洞、古县、蒲县、曲沃、侯马等县(市、区)的十多家用工企业和培训机构进行走访调研。在调研中,他们发现仅凭低端劳务输出,不仅无法做大“临汾技工”品牌,而且也无法满足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临汾是山西省人口大市之一,全市社会从业人员约230万人,但人力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城乡就业人口比例约为3:7,社会就业压力大,群众收入增长缓慢,技能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随着山西省加快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和临汾市“十三五”发展规划部署的实施,未来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数量、层次和素质都提出了新要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临汾技工”高技能人才品牌,已成为解决技能人才短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这种情况下,市人社局立足临汾长远发展规划和高级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决定将“临汾技工”从一个“劳务品牌”提升定位为“人才品牌”,将培训对象从单一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扩大为“全民参与”,特别是要重点培训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动力、企业在岗职工以及下岗失业职工、小微企业新招录人员、复退军人等群体。
为此,我市制定出台了《临汾市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临汾技工品牌行动方案》,“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临汾技工品牌行动”正式启动。按照这个行动计划,从2018年起至2022年,全市将建成一批管理规范、资质健全、力量雄厚、理念先进的职业技术院校和培训基地,围绕装备制造、建筑安装、传统工匠、新兴产业、煤焦冶炼五大产业、50多个工种(行业)展开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打造一支有知识、有技术、有特色、有专长、有证书、有能力的“临汾技工”人才队伍,实现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并进一步实现靠技能就业、靠技能脱贫、靠技能致富的奋斗目标;使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劳动者每年达到10万人,其中农村贫困劳动力、农村进城务工为主要培训对象,并且,通过培训帮助其中不少于3万人实现本地就业、稳定就业。
为打造“临汾技工”品牌,我市还实施了“一县一品”战略,组织开展了创建省级劳务品牌,打造市级劳务品牌和劳务协作基地等活动,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创业创新技能大赛活动,并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了“临汾技工”品牌标识,同时向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申报,为打造“临汾技工”品牌、推动城乡劳动者就业、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山西日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等相关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
汾西县是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种植、养殖、光伏发电等农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此,该县人社局加大培训力度,助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目前,汾西县绿阳农村专业合作社、祥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宝地缘专业合作社、崔家洼家庭农场等专业合作社已吸收技工529人。
杞柳编织是我市的一项传统手艺,蒲县、襄汾、洪洞、侯马、翼城等地人社部门大力组织培训,使杞柳编织品成为外销创汇的好产品。蒲县在去年和今年先后举办了两届“蒲伊杯”杞柳编织创业技能大赛,在巧巧柳编公司的带动下,有50多户农民种植杞柳500余亩,带动450余人从事杞柳编织,其中贫困人员101人。
襄汾县文化搭台、培训唱戏,将“襄汾烧饼”与“丁陶文化”捆绑联姻,注册了“晋襄酥”劳务品牌,联合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举办了“丁陶杯晋襄酥烧饼创业技能大赛”,有力助推了劳务输出,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浮山县20人中就有一人从事餐饮业,现有6000余人在外“掌勺子、开馆子、挣票子”。该县加大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力度,打造“面食之都”新名片,县财政出资先后举办了28期厨师培训班,培训人数103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383人就业,浮山干炒面还被列入临汾市第四批非遗项目名录。
目前,汾西已成为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翼城、襄汾、曲沃、大宁4县成为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初步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和“乡情带乡亲、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村、一村带一片”转移就业新格局。
服务企业助力我市经济发展
临汾技工培训,在培训工种的设置上,以服务我市经济发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为出发点,紧紧围绕我市“十三五”期间建设经济强市、旅游强市、生态强市发展规划,以当地企业用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劳动力自身素质和就业意愿,采取订单、定向、校企合作等培训方式,重点培育装备制造、建筑安装、传统工匠、新兴产业、煤焦冶炼五大类型职业技术人才,使培训人员都能掌握至少一种职业技能,具备依靠技术就业的能力。
在市人才办、市人社局的鼎力支持下,驻临企业把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临汾技工”作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存立足之道。“精工道场”是山西华翔集团员工技术培训学校,该校建立新型师徒制,薪火相传。66岁的模具师陈六海带出48岁的徒弟杨红喜,杨红喜现在正带着6个20多岁的徒弟。工程师郭勇智说:“中国的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我们会更加努力,研发出更尖端的产品,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世界华翔。”
为培养技术工人、助推企业发展,山西立恒钢铁集团在曲沃太子滩工业园区投资成立立恒技工学校,采用“二元制”模式,实现教育教学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订单式”培养,开设了钢铁冶炼、电子商务、导游等专业,使技术产业工人成为当地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驻的一大优势。今年10月30日,“临汾技工”创业创新职业技能系列大赛之“立恒杯”电工、焊工职业技能大赛在立恒技工学校举行,来自全市各县(市、区)选派的12支代表队、近70名参赛选手,分别参加了电工教师组、电工学员组、焊工教师组、焊工学员组的竞赛,用精湛的技艺为现场观众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最美内涵。
不仅仅是有远见的企业把“工匠精神”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当做企业壮大的重要抓手,各专业培训机构和学校同样将培养造就高技能人才作为立身之本。位于翼城县的山区技校山西桐封技工学校代表山西省参加了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68支代表队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桐封技工学校学生吴磊荣获焊接项目二等奖、张水清荣获焊接项目三等奖,这一荣誉不仅实现了我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焊接项目零的突破,助推全省焊接技术再上新台阶,而且提升了“临汾技工”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为我市打造“临汾技工”品牌行动营造了浓厚社会氛围。
打造“人人持证、技能社会”
为进一步推进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提高技能型人才水平,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实现“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目标,我市在打造“临汾技工”品牌行动中,真金白银给予政策支持。一是加大政府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将职业技能大赛及“临汾技工”培训相关经费纳入预算,要求企业职工教育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技能培训。二是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培训补贴标准按培训时间确定,培训10天以内每人每天补贴150元,10天以后每人每天补贴100元。对经培训取得相应证书的,先给予培训机构80%培训补贴;3个月内实现就业的再给予20%的培训补贴,并按山西省职业介绍补贴标准给予奖励。三是广泛动员城乡各类劳动者参加到政府补贴培训中来,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累积技术技能优势,在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能力评价体系,鼓励培训期满的人员,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我市还建立起职业技能晋级奖励制度,制定出台了职业技能晋级奖励实施办法,对在全市范围内注册的企业中的高技能人才实施晋级奖励:对企业新引进和新获得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的职工,分别给予1000元、500元奖励;对新引进或新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及相当层次奖项的高技能人才,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对享受省政府津贴高级技师、三晋技术能手,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奖励。除了高技能人才,我市还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各类企业单位职工实施奖励,每年从产业工人队伍中评选20名“市级技术能手”,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并优先推荐劳模评选。
为推动打造“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我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创新工作,在工作中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以服务促管理。打造“送鉴定”模式,把职业技能鉴定送到企业、学校、农村田间地头。他们深入基层,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不断拓展工作范围,既提高了社会效益,又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2018年全民技能提升中,为企业开展岗前培训12617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286次,鉴定考试20710人,颁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19547本。其中:技能人才18772本(初级工、中级工),高技能人才(高级工)695本,涉及电工、焊工、汽车维修工、中式烹调师、面点师、保育员等多个工种和行业。截至目前,全市高级工2.174万人,技师1.2万人,高级技师0.8万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
打造“临汾技工”品牌形象
为营造全民参与技能提升、打造技能社会的良好氛围,推动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我市利用网站、报纸、电台等媒体,采取政策解答、新闻发布、专题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同时,依托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各定点培训学校,以及各个企业,通过发放宣传册、张贴宣传画、制作展板、现场解答问题等形式,对全民技能提升、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进行全方位宣传。为提升“临汾技工”劳务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宣传塑造“临汾技工”的品牌形象,使其叫出临汾、叫亮山西、叫响全国,我市面向全国进行“临汾技工”品牌形象标识(LOGO)公开征集活动,并进行了公开揭晓发布。为进一步推进公众对全民技能提升的参与热情、激发劳动者学习技能和开展岗位练兵的积极性,我市还采取宣传与竞赛表彰对接的办法,先后举办了“晋襄酥烧饼创业技能大赛”“蒲伊杯杞柳编织创业技能大赛”“全市餐饮行业创业创新职业技能大赛”“立恒杯电焊电工职业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以大赛促培训、以培训促就业,在全市掀起了重视技术、学习技能的热潮,对推动各行各业树立“学手艺、练技术、比技能”的“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术、尊重知识、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记者 刘玉林 郑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