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永和县脱贫攻坚工作谱写新篇章

2019-02-19 08:49: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永和县位于晋西吕梁山脉南端,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立地条件极差,境内3000多条沟壑纵横交错,25度以上坡地占到7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大(全县79个行政村,78个是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34.6%)、贫困程度深(25个深度贫困自然村)、攻坚难度大、攻坚成本高等显著特征。

  有挑战才叫攻坚,有担当才能克难。近年来,永和县委、县政府不惧挑战、迎难而上,打响了一场全党动员、全民参战的精准扶贫攻坚战!

  咬定总攻目标 党旗引领号角鸣

  永和县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着力把党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引领发展优势。

  坚持高位推动。书记、县长齐挂帅,四套班子共参战,干部群众齐动员,建立起高效运行指挥体系。制定出台《关于坚决打赢全县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聚焦深度贫困集中力量攻坚的实施细则》《关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永和县脱贫攻坚一县一策》等政策文件,指导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加强帮扶力量。省、市、县78名“第一书记”,79支驻村工作队,342名驻村队员真情结对帮扶,实现帮扶“全覆盖”。

  创新活动载体。确定每月17日为“永和扶贫日”、创建9个“讲习所”,开展系列专题扶贫活动,不断提升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引领产业发展。按照“龙头引领、组织聚力、农户参与、抱团发展”的思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设立了28个党小组和4个联合党委,带动作用得到凸显。

  党员干部发挥“攻坚尖兵”作用,“红枣书记”郭若桥把帮扶对象当家人,把群众诉求当家事,把扶贫解困当家业,人称脱贫攻坚的“主心骨”;“第一书记”张琼,靠着“牛哄哄”“香喷喷”“圆溜溜”三个产业,养黄牛、种蘑菇、蒸花馍,与村民同甘苦,闯市场,勇担当,使地处吕梁深山的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共产党员、退伍军人李永红,情洒黄土,培育产业,建立基地,搞活市场,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的产业化模式,使360户贫困果农,年户均增收3000元。有了运筹帷幄的“总指挥部”、英勇善战的“前线指挥员”、冲锋陷阵的“攻坚尖兵”,一支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脱贫铁军奔向永和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落细攻击点位 策马扬鞭战犹酣

  脱贫攻坚是硬骨头,拔掉穷根是硬任务。永和县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找准“穷根子”,开出“药方子”,铺就“金路子”,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产业扶贫——夯基础,蹚新路。永和县过去已有的经济林产业,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带动作用不强。从2013年起,该县与省农科院开展“院县合作”,连续6年实施经济林科技管护,向质量要效益,亩均增产20%,人均年增收400元至900元,受益贫困人口达10287人次。

  围绕“村村有产业项目,户户有增收门路”的目标,永和县实施了“一村一品一主体”建设,全县78个贫困村特色产业和带动主体实现全覆盖,一大批中药材、食用菌、巨菌草、构树、林下养鸡、养鹅等新型产业蓬勃发展,累计扶持和带动3842户贫困户,户均年增收4000元左右。

  永和县还创新出台了《外出务工人员奖励办法》,激发群众走出家门、自主创业的动力。1577名外出务工贫困群众人均年增收1524元。这些多措并举的产业扶贫,不仅蹚出一条“造血”之路,而且夯实了脱贫基石。

  生态扶贫——山增绿,人增收。“我们要在这一个战场,打赢荒山增绿、百姓增收这两场硬仗。永和有20万亩红枣、18万亩核桃、18万亩槐花、5万亩苹果,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9年实施到现在,造林70多万亩,为克服生态脆弱水土流失的状况,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就是加大荒山造林、植树造林、森林管护、生态建设的力度,使老百姓切实能够增加收入、摆脱贫困、达到小康。”县委书记加天山日前对笔者如是说。目前,永和县生态扶贫直接受益贫困户达4463户11098人次,户均增收5500元。

  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拔穷根。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为了啃下这块骨头,县领导牵头,各乡镇配合,经过实地考察,充分调研,把县城、旅游区、公路干线、乡镇所在地等发展前景较好的区域确定成为集中安置点。让贫困群众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更能增收致富,统筹解决了“人钱地房树村稳”7大问题,同时,后续跟进产业也得到大力推进,目前已完成10个新建安置点建设,完成搬迁人口2401人。“你看这新楼房里有灶、有阳台,还有冲水马桶,乡政府还帮我买了大包床、沙发、茶几和饭桌,小区里环境也好,这就和城里一样样的,现在的政策真是好!”前不久搬入新家的毛瑞红高兴地说,“做梦也没想到我们一家能够靠政府的关心、靠自己的劳动脱了贫,孩子们也可以和城里娃一块儿上学了。”

  光伏扶贫——全覆盖,广受益。永和地域广阔、光照充足,发展光伏产业得天独厚。面对线路老化、载荷不足、实施条件差、资金短缺等困难,县级领导班子蹲守工地,协调光伏安装,现场解难题、破难关。共投资4.12亿元,实施了村级、屋顶、集中式光伏电站。

  县长范洋平说:“靠一项政策解决不了脱贫,必须是政策叠加,发挥一个综合效应,才能解决老百姓的贫困问题。光伏扶贫这一块儿面积涉及的比较多,贫困户屋顶是闲置着的,国家政策支持发展个户的屋顶发电。”如今永和全县79个行政村村级光伏电站实现全覆盖,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带动6022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占到贫困人口的91.3%,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位居全市首位。

  保险扶贫——安全阀,定心丸。面对基础设施滞后、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低的状况,永和县实施多种保险,构筑贫困屏障。2014年至2018年,为全县所有干部群众办理了小额人身意外险、自然灾害人身意外伤害险、见义勇为人身意外伤害险三份保险;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了意外伤害扶贫保险、大病医疗补充扶贫保险、人身综合保险三份特险;为所有枣农和玉米种植户购买了红枣、玉米产业保险,有效解决了因灾致贫问题,构筑了多层次、全险种保险扶贫保障网。累计兑付理赔资金1099.9万元,受益贫困户达7889人次。今年1月5日,永和县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临汾市分公司正式签订了扶贫“一揽子”保险合作协议,其险种有4大项21类。“一揽子”保险政策落地永和,为产业发展装上了“安全阀”,为贫困群众吃下“定心丸”,为攻克深度贫困,实现稳定脱贫开出了“良方”、筑起了“屏障”。

  旅游扶贫——利长远,添后劲。依托乾坤湾、红军东征纪念馆等优质旅游资源和山西沿黄扶贫旅游公路在永和开工建设的大好时机,“旅游+扶贫”的永和模式应运而生。山西宏源集团与永和签订合作开发协议,推动旅游产业实现提档升级,带动沿黄4个乡镇4085户贫困户11180口人依托旅游增收脱贫。

  阁底乡东征村,2018年精心打造“红色文化体验班”,仅此一项实现营业收入75万元,带动126个贫困户农家乐,户均增收4000余元。村党支部书记刘成生说:“2015年省委组织部在咱这里定点包村以后,改造农家乐,这个改造全部由政府投资,个人不出一分钱,一孔窑洞投资了大概三万多一点。”

  消费扶贫——土特产,闯市场。以创建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与省传媒学院开展院县合作,成立电子商务联盟,打造“永和乾坤湾”、吕梁山货“喜合和”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营销、宣传推介展销、主体带动促销等方式,帮助农户销售红枣、小杂粮、野菜、槐花等系列特色农产品,累计带动贫困户3000余户,户均增收2600余元,更多农特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广阔的市场。“大家都知道,奇奇里村以前是一个偏远闭塞的小山村,在各级帮扶下,我们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旅游村、红枣村、摄影村。老百姓只需要按照我们的要求,把土特产交给我们的合作社,由村干部和设计人员帮他们免费设计包装、免费进行营销,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帮助老百姓销售土特产30多万,帮助126户老百姓户均增收800元。”奇奇里村“第一书记”郭若桥说。

  健康扶贫——补短板,惠民生。健康扶贫政策给“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划上终止符。永和县投资1.07亿新建县医院,着力改善就医条件;创建国家健康促进试点县和全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落实“三保险、三救助”健康扶贫政策和“三个一批”行动计划。目前全县贫困患者的自付比例仅为4.35%,累计有2365名贫困患者接受医疗救助。同时在全市率先打造“5+N”健康扶贫模式,5家县直医疗卫生机构与省级对口帮扶全覆盖;争取到尤迈基金会等社会团体无偿援助资金达6200余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金融扶贫——小杠杆,破瓶颈。大力推进“政府、银行、保险、实施主体、贫困户”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累计投放金融贷款10013.4万元,受益贫困户2008户,占所有贫困户的30.55%。一笔笔小额信贷资金,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更助推了特色产业的规模扩张。

  教育科技扶贫——重扶智,固根基。实施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二本B类线以上大学生、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和学前入园贫困儿童资助实现“全覆盖”,累计资助1497人次209.15万元;变输血为造血,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397名贫困劳力接受免费培训,517人实现就业。真正实现了贫困人口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人帮做。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攻克深度贫困的关键环节。永和县委、县政府对标贫困县、贫困村退出权重,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入全县重点项目,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克服资金短缺、建设成本高的难题,大力实施水、电、路、网、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而今,38个行政村实现通村路硬化;13643户42307口人实现安全饮水;所有贫困村全部通上照明电与动力电;67个贫困村接通互联网;3年完成危房改造1792户。

  通过“组合拳”的有效实施,永和县脱贫攻坚实现连战连胜。2014年至2018年累计完成脱贫摘帽53个村1296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9.84%。(张步军 冯永禄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