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从2017年全省85个县排名倒数第五,到2018年全省排名第八,再到2019年第一季度跃居全省第一。连续3年,大宁县线上基础数据精准率迈出三大步。其中,2018年,在对全省未脱贫的17个县的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大宁县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基础数据精准的背后,是县脱贫办工作人员每季度逐村逐户对乡镇、村委、贫困户三级基础信息进行认真细致督查审核的奔波;“三年三大步”的逆袭背后,是全县县、乡、村三级扶贫信息工作人员“宁愿自己累到脱水,也不让扶贫数据‘注水’,宁愿自己跑细了腿,也不让扶贫数据‘缩水’”的全力以赴。
摸清“家底”到底有多重要?
“没有数据精准,就没有精准识别;没有精准识别,就没有精准施策,更谈不上精准退出。可以说,基础数据不准,‘扶真贫、真脱贫’的落实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大宁县政协副主席、脱贫办主任任福平看来,由县脱贫办负总责、乡镇综合协调、信息员具体实施的信息采集网络以及相对完善的信息检测体系是打赢这场“信息战”的关键。“激发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新活力,不仅体现在要尽快适应新的政策机制,还要创新思路开展易地扶贫搬迁、落实‘一县一策’等各项脱贫工作,用创新驱动助推脱贫攻坚一步一个脚印!”
项目资金绩效优化——
打造扶贫投入新格局
如何确保将有限的扶贫项目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何监督扶贫项目资金精准到村到户到人,提升使用效率和带贫效果?
自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大宁县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不断强化项目库建设,对项目实施主体、建设内容、资金需求、带贫机制和预期效益实行项目化管理,大幅提高了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效率,一批重大产业转型项目相继落地。
3年间,大宁县全力发挥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累计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资金86545.5万元,其中,2019年已统筹整合各级各类财政资金23776.98万元,集中用于贫困户产业发展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及贫困村“一村一品”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
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县脱贫办不断强化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监管,出台了《大宁县统筹整合财政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实行统筹整合使用财政资金项目会商制度,确保扶贫项目资金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实现了扶贫项目资金效益最大化,为实现精准脱贫、提高脱贫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何谓“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大宁县脱贫办副主任苏生保一言以蔽之,“简单来说,就是监督扶贫项目资金如何通过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带贫效果。”
从项目申报到项目审批再到项目监管、项目后期管理,长达14页十章26条的《暂行办法》不仅规范了财政扶贫项目管理流程,还建立健全了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将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和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进行优化所采取的这套‘组合拳’,有利于倒逼各相关部门和资金使用单位在项目的确定和资金的投放上更加谨慎、精准、科学。”任福平坦言,对支持脱贫攻坚项目的各类财政资金系统性地实施绩效管理,意义重大。“‘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态势一旦形成,能真正从根本上确保扶贫资金花得高效、用得安全,为打赢全县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支撑。”
易地扶贫搬迁富民——
“多管齐下”保民安居乐业
“易地扶贫搬迁不能一搬了之,搬迁不是目的,想方设法为搬迁群众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收入,同当地群众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既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是真正破解大宁县深度贫困的关键抓手。”任福平担任县脱贫办主任的两年间,见证并参与了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位于昕水镇小冯村的大宁县移民新区,距县城仅有2公里。大宁车站、大宁县培训就业扶贫基地、大宁第二幼儿园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的安民小区、幸福小区、晨裕小区、东瑞小区4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坐落于此。
坚持把企业带动作为易地移民搬迁的重要措施,围绕让每个搬迁贫困户都能就近创业、就业,大宁县把移民搬迁、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创新性实施工业园区与移民新区“两区”同建工程。在县城移民安置点附近,创新性规划建设了轻工业园区,实行移民搬迁新区与轻工业园区“两区”同建,将移民新区与轻工业园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相互配套,实现了搬迁户居住在移民小区、工作在工业园区的“安居乐业”局面。轻工业园区先后引进了鑫辉电子、治诚科技等4家企业,已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个,达产达效后可提供就业岗位680个。
为使“两区”同建示范工程发挥更大效益,大宁县投资800万在移民新区附近新建5280平方米扶贫车间,通过深加工贫困户种植的农产品、小杂粮,不仅可以帮扶贫困户打开销路,还可以通过提升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企业优化发展、贫困人口增收、百姓安居乐业的多赢目标。
依托鸿锐集团一次性防护手套项目,大宁县7个村通过异地置业、联村共建,投入财政资金1099万元建设小康公寓,租赁给鸿晋公司,每村每年可收益9.42万元;通过贫困户入股新大象生猪养殖项目,累计为113户入股的贫困户分红165.75万元……为确保搬迁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大宁县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就业、企业资产收益分红、打造“大宁技工”品牌等措施,多管齐下保障搬迁人口安居乐业。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
“一县一策”攻坚深度贫困
两年前,山西省确定的10个“深度贫困县”名单上,大宁县赫然在列。
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的两年间,大宁县围绕省委、省政府转型综改先行先试和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决策部署,以“深化农村改革、振兴乡村经济”为主线,探索出赋权于民攻坚深度贫困的新路径:提高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改革。
采取“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资源到农户,群众的事情群众办,公平正义群众创”的办法,大宁县赋予党支部事权,村党支部发起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以耕地、林地承包权等资产折股量化,自愿入社。合作社组织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管事”,通过议标承接农村道路修建与养护、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贫困村提升等工程,采取“反租倒包”“合作社内部再购买”“组织起来再单干”等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
目前,这一改革已在全县全面推开,可增加劳务收入4791万元,全县贫困户仅靠这项改革就可实现经济脱贫,并可增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00余元。
“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县脱贫摘帽誓师大会吹响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冲锋号’,下一步,我们要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做好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细化、实化各项扶贫行动计划,千方百计提高脱贫质量和成色。”有“冲锋”,有“驱动”,有“攻坚”,任福平对全县如期稳定脱贫信心十足。
脱贫的决心更坚定,脱贫的思路更清晰,脱贫的步子更有力……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深度贫困县,脱贫的成效既发韧于连续三年信息数据质量的不断攀升上,也体现在一项项围绕脱贫持续发力的创新驱动上,更写在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后的笑脸上。
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升华,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决胜深度贫困的“攻坚战”一役中,大宁县以创新为主抓手,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冲锋”姿势,趟出了一条闪耀着“创新因子”的大宁路径!
记者 段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