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以爱心、孝心、善心、诚心、恒心谱写着可歌可泣的道德赞歌。
在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主办的第二季“临汾好人”发布仪式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交流活动上,30位“临汾好人”从“幕后”走向台前,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掌声一次次响起,热泪不经意滑落。
入冬以来,这股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不仅提升了城市“温度”,更擦亮了城市“底色”,使文明之光在平阳大地熠熠生辉。
好人精神 点亮城市“心灯”
真实的“谎言”总是与齐青兵“有缘”。自2016年以来,作为浮山县蓝天救援队队长,齐青兵带领队员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参加国际救援6次、爆炸坍塌埋压救援2次,寻找走失人员38次,参与大大小小的救援安保117场次。
为了不让妻子担忧,每次接到救援任务,齐青兵都谎称“很快回来”,结果一出门就关掉手机,一去就是好几天。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涉黄河和汾河,搜救打捞落水者;和队员们长途跋涉,远赴甘肃岷县深入泥石流现场进行救援等等。
“事实上,妻子早已摸清我的‘套路’。对于我的谎言,她从不拆穿,只是默默地给我发送一条短信,每次都是同样的一句话‘一定要平安回家’。”活动现场,齐青兵讲述自己的经历时,提到了妻子的叮嘱,虽然只有短短7个字,却让在场观众为之动容。
同样有一副侠义心肠的穆世伟,该出手时就出手。在永和县南庄乡穆家坡村,但凡身边人遇上什么困难,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忙解决。1995年至2002年,他无偿提供自家空窑洞,支持村委办起幼儿学校,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1995年,洪水冲走了村里通向大卜山的一座石板桥,他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在河道上重新搭建起一座平整宽敞的石桥。同时拿出所剩不多的积蓄,为另一个自然村打通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不仅如此,勇救他人不留名、帮助困难老人整修窑洞等一件件好事中也总能看到他的身影。
穆世伟虽文化程度不高,但有着“热爱人民忠于党”的赤诚之心,受到周围人的推崇、尊重与赞扬。面对掌声,他这样说:“人生短短数十寒暑,怎样看待人生,怎样将刹那化为永恒?雷锋有句话说得好,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见义勇为,挺身而出,在危急关头彰显英雄本色;扶危济困,雪中送炭,在点滴之中汇聚人间大爱……他们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们当中,还有不顾个人安危跳水救人的“00后”青年曹京瑞,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正义的法律援助律师赵志琴,赤身匍匐冰面20分钟救出落水女子的退伍军人焦建国等等。
正是身边的这些平民英雄,用发自内心的道德力量点亮城市“心灯”,带动和引领更多的人向文明跨出“一大步”。
道德力量 挺起城市“脊梁”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对于贺春莲来说,她却坚持了36年!古县旧县镇旧县村好媳妇贺春莲面对患病瘫痪的公公、婆婆、丈夫、大伯哥和一级智力残疾的嫂子五位家人,不仅悉心照顾,还苦心抚育三个儿女长大成人。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大半生都在为他人操劳;她也是一个坚强的女人,用瘦弱的肩膀支撑起一个多灾多难的大家庭。
贺春莲面对苦难不抱怨、面对付出不计较,总是感恩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活动现场,主持人询问她有什么困难,她先是摇摇头,接着说:“县里、镇上都很关注我,帮我解决住房问题和过冬煤炭。村干部为嫂子办了五保,还经常来我家给我讲扶贫政策,帮助我干活,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
命运冷如寒冬,贺春莲却暖如春风,用一辈子的善良和坚持守护着自己的家人,给每个家庭竖起孝老爱亲的道德标杆,也给社会留下了温暖和感动。她的故事,令现场观众唏嘘感叹,大家不由地对眼前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肃然起敬。
人间至孝,大爱无声。隰县龙泉镇瓦窑坡村也流传着一个孝老爱亲的感人故事。故事里的好嫂子李棠棠得知小姑子婷婷因车祸失去了意识,她第一时间安顿好自家年幼的孩子,赶去医院陪护,自此再没离开过婷婷。
心里有阳光,就不惧怕生活中的困难。两年来,李棠棠拉着婷婷四处求医问药,花光了所有积蓄。面包车就是她流动的家,哪里需要去哪里。不论条件有多么艰苦,她都一如既往地悉心照顾婷婷。每隔两小时,她要为婷婷翻身拍背;每天三顿饭,她变着花样给婷婷增加营养。如此细心、耐心,连医院护工都自叹不如,医生们也为她点赞。
她们身上,体现着人性的真善美、人间的情与爱。她们当中,还有二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小叔子的嫂娘杨翠萍,7000多个日夜背着女儿去上学的伟大母亲张灵爱,9岁起独自扛起一个家的坚强女孩朱贵平等等。她们都以不平凡的坚守,诠释着爱的真谛。
孝老爱亲是不变的社会主旋律,深植于社会、深植于广大群众心中,为临汾挺起“精神脊梁”,矗立起“文明地标”。
文明新风 擦亮城市“名片”
做人做事,诚信为先。潘陈宁2013年创办山西碧秀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以来,一直秉承这一理念:客户定了树苗,却变卦不要了,他二话不说给退款;不管客户定多少苗子,他都按照比例多发一些;只要和客户说好的事,即使有人高价“截胡”,他也绝不松口。几年下来,客户都说:“潘总是个实在人”。
潘陈宁把员工当亲人,不论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主动帮助解决,从不求回报。有人说他傻,他憨厚一笑:“吃亏是福,不要太在乎个人得失。做人,要行得端、坐得正;做企业,要把‘诚信经营’这块金字招牌亮得正、用得好。”
干一行,就得爱一行。襄汾医生赵庆海也有自己的职业准则,他倾心于救死扶伤的光荣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一直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工作。即使退休以后,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患者,依旧坚持在医疗第一线,事事以身作则,坐着轮椅上手术台,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赵庆海毫不吝惜自己多年行医的经验和所学,将“一身本领”倾囊传授给徒弟们;他热心于公益事业,乐于助人,他认为“与其花钱看病,不如正确锻炼”。
伴随现场播放的音乐,赵庆海带领一群人翩翩起舞,人们纷纷驻足观看。对此,赵庆海特意在现场演示了自创健身操。他说:“把科学、正确的保健知识传递给更多人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更能体现人生的价值。”
真诚待人,实心做事;恪尽职守,素位而行。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当中,还有连续5年以个人之力帮助山区贫困群众改善生活的孙海峰,带领当地群众依靠红枣产业脱贫致富的辛清平,把村民当作自家人、把村民事当成自家事来办的李建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柴晓玲等等。
一个好人,打造一面善举旗帜;一群好人,引领一座城市德善新风。“临汾好人”层出不穷,正是源于我市多年来围绕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培育崇德向善道德土壤的不懈努力。
记者 李静 闫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