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大宁:为山里娃铺就成才之路

2019-12-30 08:45:0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家门口上学就挺好!”

  “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餐!”

  “按期领到扶贫补助款,娃上学不愁了!”

  ……

  冬至前夕,记者走进素有“小金殿”美称的国家级贫困县大宁县,家长和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话道出了他们享受到的教育红利。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近年来,大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县委书记王金龙说:“要均衡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加大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缩小城乡差距,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相传。”县长樊宇说:“要举全县之力,创建全市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实现‘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强教育’的目标。”大宁县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进程,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县管校聘”改革。一个个民生工程、一件件爆款福利,有力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县管校聘”:在家门口上好学

  何为“县管校聘”?就是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县级人社、编制、财政部门分别对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人事、编制、工资待遇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教育系统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切实把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落实学校用人自主权,为教师合理交流轮岗提供制度保障。

  本着破解师资不均衡、教师活力不足的初心,力争打通校际、学段之间教师流动壁垒,打破绩效分配“大锅饭”,打开教师专业发展、主动成长通道。2018年暑假,该县对688名教职员工进行了“县管校聘”改革。经过两轮竞聘,7名教师没有竞聘到合适的岗位,被安排到进修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学习,其余教师全部到岗上任。

  大宁二中成为“县管校聘”改革受益最大的学校。本着资源整合、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县委、县政府投资6204.84万元对大宁二中实施了改扩建。2018年6月新校区落成之后,县教科局大力鼓励符合条件的教师去二中竞聘。二中优中选优,稳定了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优质教师队伍。校园环境改善了,师资力量增强了,当年招生达342人。

  2019年暑期,该县继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对不足5人的班级实行“一班一师包班制”,采取“一校设岗、多校使用、巡回走教”的办法,对全县725名教职工(包含特岗)进行了管理改革,最终有84名教师进行了合理流动。其中农村任教的11名教师流动到初中,39名教师交流到县城小学,11名教师交流到幼儿园;县城任教的2名教师交流到农村;5名教师在县城学校间进行交流;16名教师在农村学校间进行交流。

  县教科局副局长曹建山告诉记者,通过“县管校聘”改革,进一步盘活了教师资源,实现了师资一盘棋,激发了教师内生动力,真正建立起教师行业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教育生态明显优化。

  家长们这样说,既然家门口的学校办学条件好了,老师们尽心教了,管理跟上了,不必再掏钱费力让孩子到外地学校上学了。2018年以来,该县生源流失情况得到了改善。

  营养餐:助力山里娃飞得更高更远

  “掉渣饼真好吃!牛奶也好喝!”采访当日上午10时许,记者走进大宁县城关小学时,恰逢同学们在享用课间餐。一名叫浩浩的学生吃着掉渣饼,喝着盒装牛奶,开心地告诉记者,“现在我是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学起东西来挺轻松的。”

  据该校校长张如山介绍,这已是孩子们第7年享受免费课间加餐福利了。县教科局经过招标确定供餐企业并与企业签订供应合同,供餐企业再分别与各学校签订合同。企业每天上午将牛奶、双合成点心等配送至学校,发放给学生食用,有效弥补了学生因早餐没吃好造成的饥饿,有助于补充学生所需的营养,让学生们更好地集中精力学习。

  “学校的饭菜花样比家里还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中午时分,记者来到大宁二中时,恰逢学生就餐。餐厅一楼至三楼的三个食堂全部开放,依据不同口味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机制。记者看到,孩子们吃的自助餐有杂粮馒头、木耳炒肉、洋葱炒猪肝、西红柿鸡蛋面、排骨阳春面、炸酱面等,品种丰富、色味俱全。同学们井然有序地领取饭菜后在指定座位安静就餐。

  “学校食堂实行校长负责制,配备专职食堂管理员,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层层把关、严格管理、责任到人。”该校校长姚如莲说。记者看到,整个操作过程都显示在电子屏幕上,确实做到了“明厨亮灶”。

  据悉,该县13所中小学校都实施了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其中城关小学等县城3所小学实行企业送餐模式,进行课间加餐,供餐人数2111人;大宁二中、幸福学校和其他农村小学全部实行了食堂供餐模式,供餐人数1347人。

  自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在中央每生每天4元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县政府将农村在校学生生活补助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小学生每天补助8元,中学生每天补助11元,用于学生们的一日三餐。另外县财政还将高中寄宿生也纳入补助范围,每天补助16元用于膳食补助。事实证明,学生从最初的吃得上、吃得饱逐渐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身高和体重有了明显变化,学习劲头儿更足了,成绩提高更快了。

  教育扶贫:求学路上一个都不少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辍学,这是教育扶贫的底线任务,也是对孩子未来负责的使命担当。为此,该县着力实施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尽最大可能保障贫困学生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该县现有中小学校和幼儿园17所,学生518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生1248名。近年来,县科技局以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扎实做好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尽力资助贫困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等各项教育扶贫工作,努力构建从县到乡、从局到校、从校到人的教育扶贫体系,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平稳健康发展。

  2019年,该县共资助学前幼儿280人次,资助金额14万元;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1116人次,补助金额76.69万元;资助普通高中阶段学生224人次,助学金额22.4万元;资助中职教育阶段职高生180人次,助学资金18万元;帮助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1216人,申请金额801.1975万元。学生家长们激动地说:“教育,改变了孩子的命运,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优美的校园,明亮的教室,琅琅的读书声,悦耳的琴音,课堂上的抢答,球场上的腾跃……在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教育的福祉已然铺就一条五彩的路,引领山里娃走向光明的未来。

  记者 景秀红 郭璞 郭秀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