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举行第三、第四、第五场记者招待会
●介绍党的统一战线和对外交往有关情况
●介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情况
●介绍保障和改善民生情况
10月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请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尹蔚民,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王蒙徽,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书记、主任李斌介绍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党的十九大新闻中心21日上午举行第三场记者招待会,十九大新闻发言人郭卫民邀请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裔炯、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冉万祥、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郭业洲,介绍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和党的对外交往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张裔炯介绍说,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方针,不断创新发展、巩固壮大。规范政党协商、强化参政议政、完善民主监督,多党合作的制度优势日益彰显;充分激发社会各阶层活力,进一步夯实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巩固和发展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牢牢把握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加适应;最大限度地扩大团结面,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五年来,统一战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团体、各界人士对国家发展充满自豪和坚定。
在回答有关民族政策的问题时,张裔炯说,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丰富完善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创新推进。坚持民族平等,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享有平等法律地位、共同建设各项事业;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支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经过不断探索,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问题解决得是成功的。
在回答记者关于多党合作制度特点和发展情况的问题时,冉万祥说,十八大以来,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取得长足发展,制度优势充分彰显,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政党协商不断规范,中共中央专门下发《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连续2年制定政党协商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每年主持召开4至5次政党协商会议;参政议政卓有成效,5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意见建议496件,很多都转化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民主监督务实拓展,受中共中央委托,从2016年起,八个民主党派中央对口8个中西部省区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这是各民主党派中央第一次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专项监督。
针对记者提出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问题,冉万祥说,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职能,着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着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截至2017年6月,我国私营企业已达2497万户;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可以用“56789”来概括,即税收贡献超过50%,国民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均超过60%,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超过70%,城镇就业超过80%,对新增就业贡献达到90%。
郭业洲介绍说,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的对外交往工作持续深化与世界各国政党的双多边交往,紧紧围绕重大外交议程开展工作,全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重视和支持民间外交,广交天下朋友。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与外国政党领导人交流,发挥了很好的战略沟通和政治引领作用。截至目前,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的4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经常性的联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政党外交新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共产党的“朋友圈”党政并蓄、朝野相济、官民兼容,并且还在不断扩大。下一步,我们将向外国政党政要宣介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邃内涵和世界意义,不断开创党的对外工作新局面。
在回答如何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和中国共产党时,郭业洲说,在党际交往中,将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作为重要内容,安排外国友好政党团组观摩基层党组织活动,邀请外国政党团组列席县市(区)党委常委会会议,组织外国政党代表走进省委,邀请相关省委在京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地方党委的实践”系列专题宣介会,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关切和期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勤政为民、与时俱进、开放自信、心怀天下的形象。
在回答中国和周边有关国家关系的问题时,郭业洲介绍说,十八大以来,党的对外工作认真贯彻“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工作方针,持续深化与周边国家政党的交流对话,对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期望通过不断加强同周边国家政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信任,推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 党的十九大新闻中心21日下午举行第四场记者招待会,十九大新闻发言人郭卫民邀请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张勇,副主任宁吉喆,介绍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推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了中外记者提问。
何立峰说,十八大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从经济增长看,过去4年经济年均增长7.2%,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预计今年6.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将顺利实现,并能争取更好的结果,经济总量将超80万亿元;从发展质量看,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实现了需求结构“消费超投资”、产业结构“三产超二产”,最终消费和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从人民生活看,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4年年均1300万人以上,今年前9个月新增1097万人;4年脱贫5500多万人,今年将再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贫困发生率可望降到4%以下,基本完成580多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
何立峰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带有全局性、历史性的变化,对党和国家的许多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等。下一步要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在不同时段、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深入研究深层次原因,及时提出应对之策和解决方案,逐一加以解决,促进经济发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回答关于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区域发展问题时,何立峰说,近几个月来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组建了高效精干的党工委管委会,邀请顶尖专家团队推进新区规划设计,构建相应政策框架,推进雄安新区和北京市区、北京新机场间高铁等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对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今年底前北京市级各大机关及部分市属行政部门等将率先启动搬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已形成区域规划初稿,正抓紧征求意见。港珠澳大桥建设加快推进,争取今年年底基本具备通车条件。
在回答有关促进民间投资问题时,张勇说,十八大以来,我国民间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连续超过60%,最高时达到65.4%。非公经济已成为稳定我国经济的重要力量,创造了80%左右的就业、60%左右的GDP、50%以上的税收、近70%的境外投资。当前,要客观全面看待近两年我国民间投资增速放缓、占比下降现象。在民间投资较为集中、对市场反应较为敏感的制造业和房地产领域,投资增速下降较快,是当前影响民间投资增速的主要因素。民间投资增速虽然比前几年有所下滑,但投资总规模还在继续增长,而且参与投资的领域越来越广。下一步将针对“不能投”“不愿投”“不敢投”“投向哪”等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机制,持续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
针对记者关心的经济“脱实向虚”问题,张勇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国内外市场相对疲软、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社会资本出现了“脱实向虚”和企业“弃实投虚”的现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引导资本及各类要素向实体经济聚力、发力。下一步要聚焦结构性供需失衡这个主要矛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补齐发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给,推进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实施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资源配置,努力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针对记者提出的钢铁去产能问题,宁吉喆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在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新进步,在“做大”上有了很大进展,满足了现代化建设需求,但也确实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下一步,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去产能,特别要防止违规违法产能死灰复燃,使供给与需求相匹配。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通过加强技术改造、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品质量,把中国钢铁工业由大做强。
针对媒体反映的有关外资撤离问题,宁吉喆说,近年来,中国吸引外资一直居世界前列,但外资企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国要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做更大努力。中国利用外资政策会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便利。下一步,要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持实行备案制为主的外资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高投资便利化。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将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实现合作共赢。通过健全保障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引导和规范等举措,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党的十九大新闻中心22日上午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十九大新闻发言人郭卫民邀请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民政部部长黄树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围绕“满足人民新期待,保障改善民生”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陈宝生说,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中国特色更加鲜明,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由五年前的20%多提高到现在的90%;人民对教育的获得感不断增强,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目标基本实现,90%以上的残疾儿童享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中国教育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47个国家和地区与我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教育改革方案已经出台,教育改革四梁八柱的框架已搭建起来。
在回答如何让孩子上好学的问题时,陈宝生说,下一步,学前教育将继续扩大普惠性资源,力争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左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化解“择校热”“大班额”;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
黄树贤说,十八大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困难群众保障等民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有效发挥;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国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达到2.8万多家,养老床位数近700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辐射各个城镇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自然灾害应对高效有序;残疾人福利和儿童保护制度更加健全;军人抚恤优待水平连年提升;慈善和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在回答脱贫攻坚中如何发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相关问题时,黄树贤说,要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完善救助保障制度。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推进“8+1”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全面推开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统筹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推进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二是稳步提升救助保障水平。全国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年均增长10.7%、16%,全国农村特困人员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年均增长13.7%、14.7%。全国农村低保标准低于国家扶贫标准的县从2015年底的1521个减少到目前的72个。三是不断规范救助保障管理,提高了救助对象识别的准确性和制度的公平性。
尹蔚民说,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基本的支撑作用。五年来,解决了6500多万人就业问题、279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和880多万城镇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在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稳妥安置近百万职工;在脱贫攻坚中,解决了480多万农村建档立卡困难人员转移就业问题。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目前,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实现了全民医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月平均待遇水平超过2300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超过120元。
在回答如何保持就业总体稳定的问题时,尹蔚民说,首先,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这是最根本性的因素。二是得益于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十三五”时期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约拉动就业180万人左右。三是得益于改革释放的红利,简政放权与“放管服”相结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社会和市场活力,持续降低就业创业门槛。四是得益于积极就业政策效应的发挥,现在每年财政对就业的专项投入达到近千亿元。五是得益于广大劳动者的积极参与。
王蒙徽说,十八大以来,住房保障成就显著,近8000万困难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房地产调控成效显现,以“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为根本遵循,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房地产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城市规划改革深入推进,统筹抓好规划实施,城市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
在回答房地产形势和下一步调控目标时,王蒙徽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商品房销售增速平稳回落,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抑制,房地产调控效果持续显现。预计全国房地产市场还将延续成交量增速回落、成交价格趋于稳定的走势。下一步,将坚持调控目标不动摇、力度不松劲,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李斌说,十八大以来,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新征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再上新台阶,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已经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同2010年相比,人均预期寿命从74.83岁提高到76.3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从30/10万降至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3.1‰降至7.5‰,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
在回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相关问题时,李斌说,卫生与健康是重大民生,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政治责任。我们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关键环节。坚持聚焦难点,坚持问题导向,取得“五个持续”积极成效。综合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医疗资源明显增加;群众就医负担持续减轻;便民惠民措施持续推出;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提升,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标准和体系,形成了医疗质控网络;群众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