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日前,省委宣传部在全省新闻战线全面开展“深化走转改创新出精品”活动,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省新闻工作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鼓励引导记者编辑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生活中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更好地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成长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人才。
从今天起,本报特开设“奋进新时代 谱写新篇章”专栏,全面深入地为广大读者呈现出改革开放40年来平阳大地令人鼓舞的喜人变化,讲好临汾改革开放辉煌巨变的精彩故事,反映好全市上下奋力拼搏、担当作为、开放创新的时代风貌,展现好全市以实际行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显著成效。敬请关注。
改革开放40年,临汾城建大变迁。
与临汾共同成长,居平阳亲历见证,自豪感油然而生——广厦高楼竞相崛起,更迭刷新城市天际;桥梁隧道上跨下穿,快速道路畅行无忧;文化雕塑形神兼具,星级公厕造型各异;城市绿地,郁郁葱葱生态美,广场公园,碧波荡漾栖息地;高铁动车北接幽并南通秦蜀,打通临汾一小时“朋友圈”;民航机场通航城市日趋多元……
改革开放40年,历任临汾市(地)委、市政府始终把推进城市化进程、建设生态城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十八大以来,临汾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一个指引、两手硬”的思路和要求,勠力同心砥砺奋进,大力实施“345”战略,按照“建设新城,改造老城,提升东城,绿色绕城”的思路加快推进市区建设,打造黄土高原上的“秀丽水城、文化名城、绿色新城”。现如今,伴随着市区路网“八纵七横四环”的网格化交通格局和以高速、高铁、机场为代表的对外“公铁空”交通网络体系的相继确立,临汾,这座拥有百万人口的晋南区域中心城市正在加速崛起。
40年来,全市城镇化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变。先看框架的对比——城市规划区面积从80年代初期的20平方公里增长到15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容”,百万人口的城市规模基本具备。
再看总量的蜕变。截至2017年末,全市城镇人口由改革开放初期的30.7万人增加到230.3万人,城镇化率由不足13%上升到51.4%,全市建制镇由1978年的14个增加到75个。
还有新事物的降生。40年,城市天然气供应从零起步,城市集中供热从无到有,城市污水处理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40年,临汾城市建设发展并非单一的城市体量扩展,而是城乡一体化的并行发展和统筹推进。时至今日,无论中心城区、县城乃至重点城镇,都已具备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
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
改革开放40年,临汾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引资融资和市场运作手段,累计投入1900亿元,实施了一大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基础设施臻于完善。
如今临汾市区桥梁数量已增至10多座,形成横贯汾河东西,南北立体交叉的疏导布局。城市桥梁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公济桥、西关浮桥、东关砖桥等几座老旧桥梁全部改造成立交和高架桥梁,建筑材质由原来的砖桥、石桥、木桥、浮桥全部改造成钢筋混凝土箱体桥梁。这其中,锣鼓大桥是全国第一座雕塑桥梁和全国第一座锣鼓文化艺术桥梁,2009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评为“雕有石鼓最多的桥梁”;脸谱大桥也以其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成为临汾重要的地标性建筑。
市区道路经过大刀阔斧的规划新修和拓宽改造,打通“断头路”,主干道形成了“八纵七横四环”道路格局,交通功能进一步完善,通行条件更加便捷,城市综合承载功能大幅提升。2010年12月,全长52.6公里,总投资15.76亿元的外环一级路建设工程全线贯通,彻底结束了临汾城市街道承担公路运输的历史使命。2015年9月,全长68公里的滨河东路襄汾至洪洞段全线贯通。随着鼓楼南北街城市道路拓宽改造、滨河西路与彩虹桥、景观大道立交桥、西关彩虹桥、迎宾大道与滨河东路立交桥项目的相继竣工交付使用,临汾城市交通一举跨入立体穿跨高效通行的“高架”时代。
同时,临汾高铁站、民航机场、城西客运站等一批重点交通设施建设项目的落成,助推临汾城际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和将临汾改革开放进一步引深等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为彻底改善教育基础设施落后,解决群众就医难的问题,临汾分别投资3.45亿元和15亿元修建了临汾新高中和临汾市人民医院新医院,成为河西新城建设的重点带动工程。高端大气、巍峨壮观的临汾新医院建设项目更是集“全国建筑业绿色示范工程”“山西省科技示范工程”“汾水杯”“中国建筑鲁班奖”“国家绿色医院建设成就奖”等殊荣于一身。
宜居之城的民生温度
为有效破解市民“如厕难”的社会性难题,2008年,临汾提出打造“方便之城”的民生理念,启动实施城市公厕工程,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公厕革命。时至今日,市区新建标准化公厕80余座(全市共有公厕394座),成为颇受市民欢迎的民生工程。同时,临汾公厕的建设速度、规模和标准,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城市公厕文化品牌创建赢得社会各界高度赞扬,公厕建设品牌先后获住建部“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迪拜国际最佳范例奖”,为推进中国城市公厕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城市住宅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折射。改革开放40年,临汾市区的住宅,经历了由平房小院到六层商品房再到高层住宅小区的演进过程。
临汾市区第一个商品房项目是1987年竣工的开发新村住宅小区。2001年以后,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旺盛发展势头,住宅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由此,也正式开启了全市商品房建设的浪潮,目前市区共有住宅小区近620余个,建筑总面积2040多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由70年代初期的8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0余平方米。
始于1995年的临汾市区保障性住房建设,最早实施了华盛小区和三元新村两个安居工程。二十多年来,安居房保障工程累计为数万无房、危房和住房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40年来,市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40年,城市生态园林绿化事业取得骄人成果。上世纪80年代,临汾被公认为“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可以说是风靡一时妇孺皆知,成为叫响全国的一张生态名片。2000年以后,临汾以建设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实施了一大批园林绿化工程,城市园林绿化事业飞速发展。目前,市区绿地面积达到1887.29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071.7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53平方米。2015年2月,临汾被授予“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市区汾河生态公园和涝洰河生态公园等一大批城市生态公园相继落成,为改善全市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生活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建筑的“闪亮登场”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有形历史”,传播着城市绚烂辉煌的过往,留给观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临汾博物馆创建于1993年,原址位于市区铁佛寺内。今年9月18日,位于市区汾河生态文化景区的临汾博物馆历经5年建设后开门迎客,一举成为城市新地标。但凡参观开放日,等候领票入馆的游客总会排成一字长龙,馆内更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市博物馆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而这,正是改革开放40年临汾文化场馆建设发展壮大的全新注脚。临汾现代文化建筑主要包括锣鼓大桥、脸谱大桥、鼓楼南北街龙壁文化建筑群、规划展览馆等,大多已成为临汾市区的标志性建筑。这些文化建筑是临汾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载体,也是城市建设与地方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共同融汇成丰富多彩的临汾城市文化。
城市广场,是折射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
改革开放40年,临汾城市广场从无到有,从一到九。
1978年8月,临汾第一座城市广场——平阳西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当时的总面积只有6670平方米。截至目前,临汾现有平阳广场、车站广场、尧都广场、华门广场、鼓楼广场、锣鼓广场、九州广场、廉政文化广场和东辰广场9座,总面积达21.6万平方米。
广场功能也由原先集会为主的“大杂烩”,变成以人为本、按级定位、突出特色、互为补充的广场建设管理模式,其中尧都广场定位为旅游观光和行政集会性质、平阳广场以大型集会活动和市民休闲健身为主,九州广场以文艺演出、集会休闲为主,廉政广场以爱国教育为主,其余多为休闲广场。
同时,以雕塑建设为龙头的文化工程成绩斐然。短短几年,市区建成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各类雕塑50余座。“三源文化纪念碑”“威风锣鼓”“脊梁”等雕塑被评为全国优秀雕塑作品奖。锣鼓大桥、脸谱大桥更以其独具匠心的文化创意和艺术魅力荣获吉尼斯世界之最。
公用事业的惊艳“蜕变”
改革开放40年,是临汾市政公用事业从单一到系统、从零散到集中、从粗放到精细,从片面追求效益到综合考虑环境、效率、节能的过程。
进入21世纪后,临汾各项公用事业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高速的发展,城市供水、供气、供热、排水、公交、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街景亮化等公用事业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40年间,市区城市水源地增加到两处,城市日供水能力由1978年的3.58万吨增加到8.9万吨,年供水量2705.36万吨,供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水质监测指标由原来的35项增加到64项,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供水区域达到5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60余万人,城市DN75MM以上的输配水管道总长度达到374公里,水净化处理、加压厂站4座。
城市排水管网由1978年的18.71公里发展到2018年的510.58公里(含合流、雨水、污水),年排水量3360万吨,市区形成9大主排水系统。市区建成区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4万吨/日。城市供气事业从零起步,城市气源由最初的石油液化气、焦炉煤气变成更环保、更高效的城市天然气。2015年5月,市区天然气置换工作全面完成,天然气居民用户达10.4万余户,2017年底,天然气用户12.5万户,目前达到16万余户。市区建成区清洁取暖面积累计达到3746.98万平方米。其中集中供热面积累计达到3670.18万平方米,气电供热面积累计达到76.8万平方米。清洁取暖供热普及率达到97.46%。市区全市17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城市集中采暖。为促进全市空气质量提升和群众生活改善,我市又全力推进以“煤改气”“煤改电”为主的清洁取暖改造工程,走出了一条冬季取暖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改革开放40年,临汾城市照明逐步向规模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并由主干道不断延伸下探到次干道和小街小巷。目前,市区共有照明、装饰灯具66522盏。2015年8月,市区首批32辆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如今临汾电动公交车达到423辆,全面实现市区公交线路纯电动公交车全覆盖。
改革开放40年,古城新颜沧桑巨变。物华天宝的平阳大地,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临汾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大幅提升,城镇特色更加鲜明,成为有史以来城市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标准化最高的时期,城市集聚带动效应进一步显现,有力地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健康良性发展。这就是临汾,一座水系环绕、文化氤氲、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开放包容、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魅力都市。
40年前,临汾城里果树成荫花香四溢,黄土高原上的“花果城”声名鹊起;
40年后,曾几何时名扬四海的古城平阳阔步向前,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荣光。
改革开放40年,魅力永驻平阳城!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