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新时代昭示新使命,新使命引领新担当。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了新目标,对我们新一代共产党人提出了新要求。在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奋斗过程中,优秀的国家干部以身作则、不畏艰苦、勇于奋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供销人要做出什么样的新作为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浮山县寨圪塔乡,有这样一座特别的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进入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扁担、算盘、门帘三件“宝”。各位读者可能会发问,一根扁担能做什么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咱们供销社就是依靠一根扁担、两个箩筐,肩挑货物,跋山涉水,走村串户,收货卖货,为群众提供便利服务。这一代供销人艰苦奋斗、一心为民,他们没有一丝怨言,有的是一份感激,他们说:“我为人民挑货担,跋山涉水心里甜。”
一根扁担,一头挑起了党和政府的嘱托,一头挑起了服务“三农”的责任;一个背篓,背着的是人民殷切的期盼和一代又一代供销人奋发图强、无私奉献的精神。扁担虽窄、背篓虽小,背后承载的却是沉甸甸的供销精神。
如今,我们新时代供销人以他们为榜样,将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发扬传承,在“扁担精神”“背篓精神”的指引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积极“改造自我、服务三农”,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
鸡蛋由内而外打破是生命,一句改革声,百人慷慨行!
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临汾供销人,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主动担负起深化综改的历史重任,在改革的浪潮中再练筋骨、奋勇前行。几年间,我们临汾供销人牢记历史使命,挑起新时代的“扁担”,穿梭在尧乡大地上。
看,为农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市供销社致力于恢复重建基层组织,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从恢复重建“僵尸”基层社入手,积极与当地涉农经营主体洽谈协商,通过合作共建形式,进行基层社恢复改造。同时,着力构建日用品销售、农资配送、农副产品收购三大流通体系,推进综合服务社与惠农服务中心融合发展。通过基层社与惠农服务中心、电商建设、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优势互补,逐步完善为农服务体系。
看,电商平台发展欣欣向荣!
今年,市供销社新建电商网点35个,贫困村电商网点就有18个。通过不断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供销e家、农芯乐、两中心一平台等资源,努力将县域特色产品推向全国,不断做大做强业务规模,打造各具特色的县域电商经济,解决“网点多、销售少,中心多、盈利少”的问题。同时,将实体网络与互联网的建设和服务有机结合,构建以仓储物流配送为核心、各类基层网点为终端、由县到村的商品物流配送体系,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
看,“保姆式”“菜单式”服务暖人心窝!
市供销社积极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大力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不断探索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粮食银行、农业技术、合作金融等服务,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耕、种、管、收、加、贮、销等环节为农民提供“保姆式”“菜单式”系列化服务,开展主体多元、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
看,扶贫干部在一线奋战!
省级贫困村法井村,全村贫困线以下的贫困户58户,条件艰苦。市供销社派出3名扶贫干部长期驻扎法井村,与贫困户“认门结亲”,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各方支持下,成功申报法井村成为扶贫局2016“光伏发电”项目之一,为该村每年增收10万元以上;鼓励村民调产改种“满山红”特辣辣椒和蔬菜,增加收入;通过包销的方式,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终于在今年实现全面脱贫。
看,襄汾县社搏击市场成为了示范点!
实施综改以来,对照5+N要求,襄汾县供销社借助市场经济的活力,依托新惠农服务中心,与社会能人联手,高标准恢复改造基层社,促进惠农中心转型升级。从无资产、无人员和无业务的三无状况,不气馁、不懈怠、不回避,依靠市场机制承接、扩大供销社职能,千方百计为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从特到专的供销社恢复改造创业之路!
襄汾县供销社好的经验做法得到了省委副书记、省长楼阳生的重要批示,“是个好典型,要推广襄汾县供销社好做法,尤其可贵的是那种精气神”,这是我们临汾供销人的荣光,更是山西省供销社的骄傲!为此,市供销社高度重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地考察,认真做好调研工作,因地制宜推广襄汾县供销社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引导各县供销社主动学习,力求共同发展。
听,时代在召唤!看!供销人整装待发!
让我们各级供销社联合起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恢复牌子,改造芯子,结出果子”,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讲好自己新时代的供销故事,让我们向历史致敬,向未来问好:未来,我们已来!未来,一定精彩!
李效铭 (作者单位:临汾市供销社)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