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打开年龄五十岁以上人的记忆匣子,“上海”手表、“飞人”缝纫机和“凤凰”自行车是无数人公认和追求的“老三转”,也是上世纪80年代青年人结婚必备的生活用品,当时曾经引领了全国的消费潮流。随着时代的变迁,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如白驹过隙,这些产品早已渐渐式微或消失,但它们所留下的时代烙印却永远镌刻在了消费者的记忆深处。
改革开放40年,从功能单一的电扇和冰箱,到能随时记录睡眠数据、改善睡眠质量的智能床,家家户户的装备日新月异。在我们家,从交通工具的升级换代就可感受其中的变化。
1983年初冬,对于当时14岁的我来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那年,我家用卖棉花的钱买了第一辆自行车。35年过去了,至今却还历历在目。那时大多数家庭刚刚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当时还是父亲在临汾找人托关系排号才能买到。“接车”那天,我特地请了假,早上七点就跟着父亲抄“小路”徒步近3小时、28里路,在鼓楼南“知青综合商店”凭票接到了车。出来后,父亲带我到一个摊点,称了一斤“油条”、买了两碗“涝豆腐”用去3块钱。然后,父亲带着我从鼓楼往东到平阳广场、再折南往尧庙,回来时只用了一小时。从那时起就认为:有了自行车临汾不再遥远。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去临汾,也是第一次徒步走如此远的路,更是第一次吃油条涝豆腐,知道了小菜、韭花、辣椒都是免费品用的。虽说仅仅3元钱,在当时已够得上是“奢侈品”了,因为这可是那个年代村里建房大工一天的工钱啊!现如今,小工一天150元都嫌工资低呢!
回家后,看着车子上沾了很多灰尘,出于爱护刚拿起水盆去冲洗,父亲告诉我:用水容易使车把、车轮生锈,用干布多擦两遍最好,明天还要把车架缠绕保护起来哩!那天晚上,全家五口人围着这辆自行车左看右看,各自诉说心声,当8岁的妹妹说想学骑自行车时,父亲却说:“崭新的车子不能学。”妹妹委屈地哭了,我只好安慰她:“星期天叔叔回来,用他的旧车子学,我教你,一会儿就会了。”
1988年秋,我到临汾师范就读后,为了上学、回家方便(那时临汾还没有城区公交,在向阳路骨科医院旁边的车站有发往襄陵的班车,绕行尧都区刘村镇,单程近两小时5角钱。骑自行车走正修建的平阳大桥,当时车辆很少只需一小时,而我一般只用四十分钟),父亲又买了一辆“飞鸽”牌28型自行车,那辆“老红旗”就成了我三年求学的“坐骑”,陪伴我来往襄陵、临汾之间。不管临风沐雨,还是骄阳寒冬,它总能在个把小时里如愿“送”我,同时也成为同学们临时出行的“代步车”。放假时,用它“驮着”我的全部家当回家;假日里,后座上载着瓜桃走街串巷;节日里,擦洗干净就去走亲访友……后来返乡工作任教仍然是它陪在我的左右。
1993年我结婚时为妻子买了一辆“永久”26型自行车,但我依旧偏爱着我的那辆“老红旗”,风雨中接送女儿上幼儿园,农忙时拖运化肥种子等农资。历经十余年的磨砺,再用心保养却也有些斑驳,好在邻居就开着修车行,经他鼓捣一番,虽然风华不再,却也依旧能够风驰电掣,方圆十里八乡片时能到。1999年女儿上了小学,不用再接送了,“老红旗”也的确“老了”,母亲劝我卖废品,我却将它放在了闲屋里,认为时不时地看看它,念念它的功劳,将来给女儿讲讲它的经历,就是很好的“经历教育”。直到2007年拆建老屋时,才恋恋不舍地卖了废品,为此还拍了照片保存,可惜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照片在搬家中流失,如今“遗容”难见了,每每念起总觉有几丝挂念。惊喜的是,当时已读初中的女儿,确实在这看看讲讲当中领悟颇多,每每谈及时,“老红旗”就成了我家的“怀旧剧场”,“老红旗”依旧是与我畅叙心声和感悟的良好话题。
2003年秋,学校撤并调整时,用5000元买回一辆“天马”牌125摩托车,这是我的第二个大件现代化生活用品(18英寸牡丹彩电是第一件)。从此距离再也不是问题,工余白天搭载母亲游历龙子祠,偶尔夜晚外出再不担心漆黑夜路。今年暑期读研的女儿回来后,想和我再上西山采割野韭菜,于是这辆摩托车又一次发挥了作用。回来后说起这事,女儿声称:这已经是第四次坐这辆摩托车上山割野韭菜了,既可品尝到久违的山珍野味,又能登高野游、陶冶心情,还让我把它保留下来,寄望以后继续靠它上山。我这时才醒悟:女儿为什么会再次提出“上西山采割野韭菜”,原来女儿对“天马”的情感竟然与我对“老红旗”那样如出一辙。看来二十年前我的“经历教育”又将在她身上再一次演绎,难道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与传承吗?只是现在我还难以断言。
2013年儿子结婚前,因女方家在侯马,来回距离较远,就买了一辆“北京现代”轿车,此时也搞不清楚这是第几件现代生活用品了,只明白是为了生活方便而已。
现如今,一年当中,大多数时日里老少四口,出行开轿车,远行门外通“公交”,个把小时就到高铁站,短距离购物骑电动车,摩托车只剩上山“品野怡情”的唯一功用,而自行车早已成为健身锻炼的“代名词”,我也再不靠它游走乡间、疾驰公路,同时也不再为路途遥远、颠簸腿酸而难熬。
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由最初的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如今智能化的家居,不断提升、甚至颠覆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得益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而这样的变化,也正凸显出了人们对生活幸福感的不断追求和热切向往。
段峥嵘(作者单位:民革襄汾总支)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