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难忘家乡路

2019-02-14 09:18: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这辈子,我走过了许多的路,但最亲的还是家乡的路。

  家乡的路,虽然没有山路崎岖难行,有时也布满泥泞,不是那么好走的。雨雪天,土路面遇水变软就形成了一层厚厚的泥,低洼处还有积水,不穿雨靴是无法行走的。天旱时,路面上又浮了一层虚土,车马一过,尘土飞扬。有人开玩笑说:问我走的是啥路,雨天“水泥路”,晴天“洋(扬)灰路”。过去人们把水泥称为“洋灰”,就像把火柴称为“洋火”一样。

  最早感到家乡的路难走,还是我小的时候。记得一天傍晚,十几岁的大姐与几个同伴要去邻村看电影,她们嫌小孩累赘,都不愿带我。见我不依不挠,她们把宅门一关,撒腿就跑。我只能使劲儿拍着门哭喊。姐姐心疼我,还是不顾同伴们反对,出了巷口又返回来,打开门,拉起我的手就走。我自知理亏,一路小跑,紧跟着这群大孩子。月光朦朦胧胧,路上坑坑洼洼。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车辙的棱角硌着脚心,觉得有些疼。好在有姐姐拉着手,我不怕摔倒。当走到旧窑坑的崖边时,藏在枣刺丛中的猫头鹰突然叫了一声,异常瘆人,把大家吓坏了。常听长辈们说,猫头鹰叫不吉利,是要死人的。几乎在同时,我脚下一绊,就重重地跌倒在地,差点儿掉进沟里。“快起来!”姐姐赶紧弯下腰来低声喊着,拉起我就走。直到今天,每每回想起这件事来,姐姐仍然心有余悸。这一跤,开启了我童年的记忆,让我懂得了亲情,记住了家乡的路。

  路难走,直接影响人们的出行。过年走亲访友,最怕下雪路难走。我家有十多户亲戚,分布在方圆20里区域。正月里,走亲戚,是我儿时走过的最多的路,也是我最高兴的事儿。因为穿新衣,放鞭炮,吃美食,都是平日里享受不到的,那些花生柿饼,糖果点心,麻花油糕,白面馒头,热腾腾的火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至今留在记忆深处无可替代。还有长辈们发的压岁钱,一家只有几毛,也足以使我兴奋,因为积攒下来,就够我开学时买用具了,彩色铅笔、香味橡皮、印着画儿的作业本,样样讨人喜欢。那时,自行车很少,大家走亲戚多是步行。我家有一辆旧的自行车,为了赶时间,父亲总是先把哥哥姐姐送到亲戚家,再返回半路来接母亲和弟妹。儿时的冬天是寒冷的,下雪的日子特别多。一场大雪下来,就把道路和麦田连成一片,到处都是白茫茫的,像开满了花絮的棉田。阳光一照,有点点金星闪烁,让人不由得眯起了眼睛。遇到这样的年月,走亲戚就要早出晚归。不管亲戚家远近,都得赶在早晌路上解冻前到达,再等到后晌封冻后回家。因为晌午这段时间,阳光暖和,雪融化成水渗进土里成了泥浆。谁也不想穿着新袜子新鞋踏入泥窝。即便是驾上马车,也好不到哪里去,牲口行走,车轮转动,都会使烂泥飞溅起来,弄脏了新年的衣物。所以,只要正月有雪,在家乡的泥泞路上,就会出现这种景象,早晚人来人往,笑声朗朗,中午则静悄悄的,路上的泥巴,晒着太阳,望着光秃秃的树梢,好像也要昏昏欲睡了。

  路难走,经常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夏收季节,龙口夺食,乡亲们总是套着大小车子,赶着牲口往回抢运收割的麦子。雨后的路面本来就松软,经不起车轮的反复碾压,到处是坑坑洼洼。装着高高麦垛的车子最怕路不平,一颠簸就会失去平衡,发生侧翻。麦子是一捆捆齐整整摞上去的,翻车后就乱成一堆,再次理顺装车是很费力气的。到最后,地上还会落下一层揉碎的麦穗和麦粒,与泥土混在一起,造成浪费,让人心疼。有一年,弟弟装满一车麦子,让母亲坐在上边,赶着牛车回家,快到村口时,被一个泥坑颠翻了。母亲从车上滑落下来,着地时胳膊受伤骨折。本来重车过坑是讲究技巧的,先要拽紧缰绳,放慢速度,同时用手臂托住车辕,让车轮缓慢滑到坑底。紧接着,松开缰绳,高声驱赶牲口,一股劲儿拉出坑来。我埋怨弟弟赶车不小心,摔伤了母亲,他反复说,路不好走,大意了……

  人常说,不怕慢,就怕站,这话也适用于家乡的路。我在距村子三十多里的县城工作,周末骑自行车回村里得一个小时。如果遇到雨雪天气,下了柏油路到村子有五里土路,有时还要走一个小时。在泥路上,我得高高地挽着裤腿,带着一根树枝,推着车子前行。每走几十米甚至几米,车轮就被泥巴堵死了,要用树枝清理后才能前行。如此反复,煞费力气和时间。这时,年轻的汉子,就会扛起车子走,人称“车骑人”。但一般人是不扛的,因为脚下泥泞,即使扛得起车子来,也走不了几步。有一次,在市里工作的发小骑摩托车回来,沿着柏油路观察了一个来回,进村的几条路都不能骑车。望着并不遥远的村庄,他感叹不已:从百里之外回来不费功夫,没想到困在家乡的路上,难以回家。

  要致富,先修路。二十年来,国家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高铁、高速公路立体推进,国道、省道纵横交错,与县乡村道路连成一片。交通发达,则百业兴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同全国一样,我的家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乡的路都铺成了柏油路,就连村里的大街小巷,也都水泥硬化了。乡亲们高兴地说,不管雨下多大,撑把伞就敢出门。办喜事遇到下雨天,不再埋怨选的日子不好了。送孩子上学,不用担心迟到了。想喝鲜奶,就骑车到奶牛场去买。收割机开进农田,粮食就直接装袋里了。成熟的瓜果,随时可以采摘运往市场。与此同时,乡亲们的思想也在不断解放,他们把一批批外地瓜果运回村里,分装到数十辆三轮车上,然后,从家乡的路出发,销往方圆百里的城市乡村……

  家乡的路是古老的,虽几经风雨,泥泞难行,却承载着先辈的脚步,走过了千年。家乡的路是年轻的,在进入新时代,又焕发青春,点燃希望,引领乡亲们走上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作为从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就是沿着家乡的路外出求学,并走上工作岗位的。对我来说,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路都在我心里。(付忠东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 临汾:说不完的公路

 

下一篇: 临汾:鸿雁情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