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首个科技工作者自己的节日。今年“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活动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争做新时代创新先锋,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再立新功”为主题。临汾市科协为庆祝这一节日的到来并全面反映我市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临汾经济、服务临汾发展中所作的努力及贡献,通过科协系统在全市范围内征集我市一线科技工作者代表风采,面向全市推广宣传,努力在全市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临汾新闻网讯 在襄汾县南贾镇南刘村,有这样一位农民,他种的玉米亩产平均达上千公斤,带动襄汾县南贾镇及周边乡村3213户农民种植玉米1.2万亩,辐射区人均增收400余元;他拥有“玉米叶龄管理栽培方法”和“一种玉米红蜘蛛防治方法”两项国家专利;2010年至今,他先后荣获了市科技局“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个人”、市科协“农村科普带头人”、省科技厅“技术承包三等奖”、“山西省基层科普行动先进个人”、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市首届“平阳工匠”等众多荣誉称号;他是当地老百姓口中“襄汾的袁隆平”“玉米奇人”郭高升,现任襄汾县南贾高升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襄汾县高升玉米高产技术开发研究所所长。
“咱就是一个地道的农民,搞科研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能吃上一顿饱饭,没想到还做出了一些名堂。”今年71岁的郭高升坦言搞科研的初衷是为了吃饱饭。
20世纪60年代初,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让许多人食不果腹,“我那个时候还在上学,食堂里每人每天只能打4两7钱的饭菜,根本吃不饱,上课的时候肚子经常饿得‘咕咕’叫。”这三年,让郭高升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家里缺什么都行,就是不能缺粮食,粮食是生存的保障,我一定要解决吃饭的问题。”
1966年,郭高升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在生产队劳动之余,他开始进行粮食高产种植技术的试验;1974年参加了人民公社村级科研队,搞小麦玉米育种工作;1996年至2001年,郭高升研发的玉米叶龄高产栽培技术和玉米红蜘蛛防治方法两项技术取得了成功;2007年,他在县工商局注册了“襄汾县南贾高升玉米种植合作社”,2008年,又在县科技局申请批准下成立了“襄汾县高升玉米高产技术开发研究所”。
目前,高升玉米合作社已经成为全市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实验推广示范的主阵地。“玉米叶龄管理栽培方法”也吸引了朝鲜、摩洛哥、赞比亚等国的专家来到合作社考察参观。
“玉米的生长周期分出苗、拔节、孕穗和成熟4个阶段,它的生长过程就相当于人的成长过程,每个阶段都有栽培方法、管理技术,只有符合各个阶段的成长条件,才能确保玉米增产。”每年从玉米播种到收获,郭高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地里度过,玉米生长期的各项数据,他记了几十个本子。对于庄稼地的痴迷让他经常忘记吃饭,有时他蹲在田间盯着庄稼苗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村里人都知道,找郭高升别到家里,到地里一找一个准。
50多年间,郭高升把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用不懈奋斗诠释着新时代的创新精神,在科技引领农业“蝶变”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接下来我要努力攻关800公斤以上最高产的小麦品种,并将这一模式推广到全省、全国,让所有的农户实现高产,为全国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