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话重阳 说敬老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2018-10-16 20:26: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策划语

  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因为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故又称为“老人节”。这一天,有人登高望远,出游赏景;这一天,关于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口口相传;这一天,书画爱好者们,诠释着自己心中的重阳文化。

  话重阳,说敬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庆祝这个节日!

  策划人 杨全


一根竹拐杖

  重阳节来临前夕,家住五一西路南一巷的高良俊又开始在家中翻箱倒柜,希望可以找到父亲留下的那根竹拐杖,但还是没有找到。他的妻子说,都找了四年了,家里肯定找不到了,怎么还不死心?他却一声叹息:那是我爸留给我的,找不到了,心里不安啊!”

  高良俊今年61岁,四年前重阳节那一天,他的父亲撒手人寰,身无长物的老人,只留给了他一根竹拐杖。但在为父亲操办了后事之后,他发现那根拐杖找不到了。“拐杖就是普通的那种老式竹制拐杖,那根拐杖伺候了我爸20多年,是我爸生前最爱的东西,曾经因为这根拐杖,我和我爸还吵过架,但也是因为那次吵架,让我读懂了父亲,也明白了尽孝要趁早的含义。”高良俊说。

  高良俊是我市的一位出租车司机,他的父亲退休前是一名货车驾驶员,父子二人都从事了这一行业,所以都患有颈椎疾病。“我爸退休之后,颈椎一直不好,走路很困难,86年那一年,我从太原给他买了一根竹拐杖。”高良俊说,当他把拐杖送给父亲时,父亲非常开心,拄着拐杖走了好远,逢人就夸儿子孝顺。

  “父亲后来一直使用这根拐杖,直到07年他实在不能走了,坐上轮椅了,还是习惯每天把拐杖挂在床前,偶尔还会拿在手上把玩一番。”高良俊说,有一年冬天,他在父亲家中安装炉子,发现烟囱堵住了,慌忙中,他顺手拿起父亲的拐杖当工具来疏通烟囱,没想到父亲看见后,大声训斥了他,还把拐杖拿了回去,小心用卫生纸擦拭。

  “不就捅了下烟囱吗,说了我好几句,我当时实在气不过,就顶了几句嘴,说这个拐杖是我给他买的,我现在要拿回来,不但要捅烟囱,还要当柴烧……”高良俊说,这是他最后悔对父亲说的一句话。

  这件事后,他的父亲就不再动那根拐杖了,虽然还是挂在床前,但再也没有把玩过。2014年,父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挺到重阳节那一天,终于离开了我们,我记得他老人家走前,躺在床上,眼睛却还是看着那根拐杖,我心里难受,就跑了出去,然后父亲就走了。”高良俊说,父亲离开他已经四年了,这四年来,他非常想念父亲,也想找到那根拐杖,但总也找不到,想来这根拐杖在完成使命后,也消失不见了。

  “尽孝要趁早啊,我也是在父亲离开后,才发现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现在想来,实在是后悔不已。”高良俊说,今年的重阳节如期而至,他也成为了一个老年人,到了需要用拐杖的年龄。如今想来,那时候的父亲,对那根拐杖的喜爱,其实是对父子亲情的一种渴望吧。

  记者 杨全


我陪父母去登高

  在九九重阳节来临之际,姑射山仙洞沟景区推出了60岁以上老人凭本人身份证免费游景区爱心活动,并对陪伴的子女予以半价优惠政策,这样的爱心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刘师傅就是其中一位,他计划带父母去姑射山登高,在人间仙境,陪老人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传统节日。

  “在古籍资料中,可以查阅到不少与仙洞沟有关的诗词,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文人墨客游览参观的旅游胜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流传着‘尧王访贤’洞房花烛’等优美的传说,在重阳节陪父母去仙洞沟登高游览,让他们过一个愉快的重阳节。”打算带父母去仙洞沟的刘师傅说,跟父母已经说好了,重阳节一大早就带他们去登高,赏红叶、听故事、看美景,尽一份做儿女的孝心。”

  仙洞沟景区每年十月,秋高气爽,温度适宜,这里满山红叶,层林尽染,正适宜老人秋游登高。“孝敬老人、关爱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让老年人度过一个有意义的重阳节,我们景区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仙洞沟景区负责人表示,通过举办这样的爱心活动,让更多的子女陪老人度过一个有意义的重阳节,在这里感受诗情画意的美景,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

  记者 张春茂


剪纸让生活更精彩

  “我从小就跟着母亲学剪纸,邻居家一有喜事就让母亲帮忙剪喜字,后来母亲上了年纪,眼花了,这剪喜字的活儿就落在我身上……”今年58岁的韩丽君是我市铁路部门的一名退休职工,现在,她不仅自己搞剪纸创作,还是尧都区老年大学的剪纸带头人。在今年的旅发大会期间,她带领尧都区老年大学的学员们,创作了多幅剪纸作品,并把剪纸和模特走秀相结合,当模特们披上各种图案的剪纸作品,跟着音乐有节拍地表演,赚足了大伙儿的眼球,也给旅发大会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

  在尧王杯马拉松比赛时,韩丽君带着尧都区老年大学剪纸班的姐妹们剪了数百张带有“尧井”图案的剪纸,现场送给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许多选手拿到该剪纸后欣喜不已。

  说起剪纸,韩丽君还是喜欢用老辈人传下来的传统手法去创作,因为这样的剪纸才更有“味”。韩丽君说,小时候,每逢过年,母亲提前就忙活起来了,先用铅笔设计好“样子”,再把“样子”贴在纸上用煤油灯熏黑,为了不让“样子”变形,他们还用纸搓成“铆钉”加以固定,接下来就可以剪了……“以前,就是这样一道道工序之后,才能剪出那美轮美奂的作品。”韩丽君说,后来他们还用过拓墨等方法,现在纸铆钉也被订书机、曲别针等代替了,要是大型的剪纸,设计的“样子”也大,就用复印机代替灯熏了。

  目前,韩丽君正在设计一套老年大学各班级精彩课堂的系列剪纸,用剪纸艺术的形式和元素把学员们上课时的情景还原。把普通的生活和课堂的场景变成艺术,这也是对我和我们剪纸班的一次考验。不过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到时候肯定会让大家眼前一亮……”韩丽君信心满满地说。

  重阳节之际,他们还要和许多的老伙伴一起庆祝自己的节日,希望更多的老年人能加入到剪纸行列,让剪纸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快乐,让这古老的剪纸艺术再次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记者 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临汾推进老龄事业和老干部工作综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