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临汾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18-10-17 09:37: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吉县苹果助农达小康

隰县金梨产业奔富路

大宁技工享誉省内外

乡宁移民搬迁赢民心

永和红枣产业助脱贫

蒲县构树扶贫促增收

古县驻村帮扶受欢迎

浮山技能培训到地头

安泽发展连翘惠百姓

汾西光伏照亮脱贫路

  临汾新闻网讯 临汾是全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共有10个贫困县: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位于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其中,永和、大宁为省级深度贫困县;有5个省级贫困县。2014年初,全市认定建档立卡贫困村662个,贫困发生率13.31%。经过四年不懈努力,截至2017年底,全市还有贫困人口7.3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2%,国定贫困县吉县、省定贫困县乡宁、安泽率先摘帽,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中央、省的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市里年初制定的“135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责任导向、严实导向,高位推进、高压传导、高密度安排部署,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高位谋划部署。我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军令状”意识,市县两级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高位谋划、高位部署。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10余次专题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综合性会议或专题会议,对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部署。市委四届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临汾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全市脱贫攻坚“1351”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1”即交好一本“脱贫账”:实现4个贫困县摘帽,163个贫困村退出、4.9万贫困人口脱贫,6个非贫困县(市、区)实现整体脱贫。“3”即强化“三个管理”:强化动态管理,强化精细管理,强化留痕管理。“5”即落实“五联五帮”:深度贫困县由市级主要领导联系帮扶,经济强县(市、区)结对帮扶,市属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合作帮扶,市级医院、市级大中专或职业院校对口帮扶。最后一个“1”即实施特色产业扶贫、贫困村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健康扶贫、社会保障、生态扶贫、光伏扶贫、金融扶贫、扶志扶智、社会力量帮扶“十大工程”。 特别是市领导坚持以上率下推动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委书记岳普煜,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予强多次深入基层一线调研、督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其他30余名市领导也深入包联县和包联村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帮助补齐工作短板,有力推进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

  健全制度体系。我市创新构建了脱贫攻坚目标责任和工作落实“两个体系”,切实强化主体责任和工作管理,促进扶贫政策措施全面高效落实。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紧紧围绕深度贫困县集中攻坚、摘帽县巩固提升、贫困县脱贫摘帽、非贫困县整体脱贫,在全市推行了“五清单两标准一档案”制度,全面压实各级各部门的脱贫攻坚责任。聚焦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在全市实行了“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制度,扎实推进脱贫攻坚重点任务、重点工作的开展,有效解决脱贫攻坚系列短板和问题。进一步强化了脱贫攻坚动态管理、精细管理、留痕管理“三大管理”,形成了四级书记抓脱贫、全社会合力攻坚的新格局。近期,又进一步引深“周例会月报告季总结”制度,建立了重点工作“月通报、月调度和定期催办”机制。同时,在全市实行脱贫攻坚工作容错纠错“八大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各级扶贫干部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打造“三大亮点”。我市不断拓宽脱贫致富路径,创造性地推进脱贫攻坚。一是“1+X”产业扶贫支撑体系初见成效。“1”,就是以主导产业为引领,着力解决大多数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以干鲜果、畜牧、蔬菜、小杂粮、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产业为主攻方向,不断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和鼓励贫困户以土地流转、合同订单、股份合作等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完善“到村到户”利益联结机制,分享产业发展红利,促进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持续增收、稳定脱贫。“X”,就是以其他特色产业为补充,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多元发展,拓宽群众增收脱贫致富门路,着力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目前,吉县苹果、隰县梨、永和红枣、汾西肉鸡、古县核桃、安泽中药材、浮山小米等特色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为县域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二是“临汾技工”劳务品牌叫响省内外。实施了“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打造‘临汾技工’品牌行动计划”,重点选择需求集中度较高的装备制造、建筑安装、传统工匠、新兴产业、煤焦冶炼五大行业50多个工种开展培训,推动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计划每年培训10万名技工,着力培育打造一支有知识、有技术、有特色、有专长、有证书、有能力的“临汾技工”劳务品牌队伍。今年以来,已有6503个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就业,“浮山厨师”“大宁技工”“蒲县柳编”等一批劳务和产品品牌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内生动力激发奖励机制不断完善。脱贫攻坚,内生动力激发是关键。近几年,我市在提升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做了许多积极探索。今年,市财政已拿出奖补资金4000万元。各县(市、区)采取财政拿一点、企业捐一点、社会筹一点等方式,建立内生动力激发奖励机制,设立“自强自立脱贫奖”“孝亲敬老”基金、帮扶干部奖补资金、扶贫干部精神激励奖等奖项,鼓励更多的贫困村、贫困户以及脱贫攻坚一线干部,增强脱贫和帮扶内生动力。

  攻坚深度贫困。我市深入实施省出台的“10+1”政策,在积极对接落实10项共享政策的同时,狠抓专享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大宁县实施的“村社一体”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工作,7个试点村的任务已全部完成,每个村集体经济收入都达到了24万元以上,惠及贫困户623户、1734人,该项工作正在全县80个贫困村全面推广。永和县已完成国新能源燃气销售公司的工商注册预审,正在办理危化品经营许可证。持续引深“五联五帮”责任制,岳普煜联系帮扶永和县、刘予强联系帮扶大宁县,今年多次到县驻村调研指导,有力地推动了政策落地见效;尧都区、临汾开发区结对帮扶永和县,侯马市、侯马开发区结对帮扶大宁县,今年已在发展产业、提升技能、带动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市工商联指导数家民营企业,瞄准一个乡镇、一个村、一个合作社、多个贫困户,开展了“百企帮百村”“百商帮百户”等合作帮扶;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依托自身优势,在教育、医疗方面对永和、大宁开展了对口帮扶工作。

  实施重点工程。年初市里确定的10项扶贫重点工程稳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工程,以干鲜果、畜牧、蔬菜、小杂粮、中药材、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七大特色产业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的落实,每个贫困县都培育了1—2个规模大、品牌亮、带动能力强的脱贫主导产业。省下达我市的“8311”产业扶贫重大项目中,地道中药材、优质特色蔬菜、鲜食马铃薯3个项目已提前超额完成,生猪养殖项目已完成75%以上,乡村旅游项目基本竣工。7月26日至28日,全国电商精准扶贫示范培训班在隰县举办,充分展示了我市电商扶贫成果,交流推广了各地电商经验做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等7个问题,坚持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产业就业保障、社区治理跟进、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六环联动”闭环推进,7个项目县规划建设的66个集中安置点已竣工50个,完成投资3.47亿元,完成当年任务的98.4%。光伏扶贫工程,“十三五”第一批规划建设的332座村级电站,249座并网发电,28座建成待并网,55座正在加紧施工。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光伏项目远程数据采集和监控平台,实现了市县资源共享。生态扶贫工程,全市已完成退耕还林18.65万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4.2万亩,7058户、20696人;全市通过议标已落实承担任务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232家,涉及贫困社员7132人,已完成造林面积41.1万亩;10个贫困县现有护林员4166人,其中贫困护林员2861人;贫困县20.3万亩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任务已全部完成,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5万亩;通过抓干果经济林、产业加工、森林旅游、花卉种苗,努力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态势,不断增加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渠道。贫困村提升工程,涉及全市599个贫困村,计划总投资15.1亿元,实施项目2850个。已完成项目2086个,完成投资10.1亿元。社会力量帮扶工程,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援助大宁、永和等9县医疗设备,节约投资近5亿元;向全市捐赠了净水器、太阳能照明灯、机器人、小博士阅读室等,总价值2388万元。8月16日,我市又与爱国侨胞、阿根廷李丰药业集团董事长李文忠签订协议,李文忠将以个人名义向我市5个国定贫困县各捐赠1辆医疗巡诊车,总价值150余万元,支持我市开展医疗健康扶贫。9月27日,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等5家单位向我市捐赠了2600万元的医疗设备,重点用于医疗精准扶贫。此外,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社会保障、扶志扶智等重点工程也取得了较好成效。

  狠抓脱贫摘帽。一方面,指导已经摘帽的吉县、乡宁、安泽三县制订了巩固提升实施方案,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对今年拟摘帽的隰县、蒲县、古县、浮山四个贫困县每季度进行一次研判,进一步强化薄弱环节,补齐工作短板。四县紧紧扭住“三率一度”,严格对标14项贫困县退出标准,脱贫摘帽工作有序推进。近期,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在去年吉县工作组的基础上,组建了2个工作组,对4个县分别开展蹲点督导,帮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摘帽。

  强化问题整改。我们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整改落实。针对中办、国办指出的问题,省考、专项考核、第三方评估、省委督导组发现的问题以及扶贫信息系统中数据存在的问题等,制订了整改方案,要求所属县建立问题台账,逐项销号清零,进一步强化整改管理,严肃整改问责,205个问题已基本整改完成。8月31日,全市落实省脱贫攻坚工作通报问题整改会议后,我们将省六、七月两个月通报问题反馈给相关县(市、区),经过一个多月的整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扶贫小额信贷等方面的问题整改成效明显,尤其是市本级预算已落实资金14039万元,超出年初预算39万元,预算执行进度达到100.3%;县本级资金投入111600万元,拨付101773万元,拨付进度达到91.2%。

  加强干部培训。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干部要“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各级扶贫干部的培训力度。1—9月份,市县两级对县乡村扶贫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培训2万人次以上,特别是9月份,市里分两期对406名市直驻村工作队员进行了专题培训。10月15日,我市乡镇党政正职脱贫攻坚专题培训班在山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开班,对158名乡镇干部进行培训,进一步提升攻坚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我们在全省率先研发了干部驻村帮扶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设置了基本情况、政策规定、监督管理、教育培训、工作动态、典型推介、通知通告7大模块,实现了对全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精准管理。启动“人才库”建设,100名专家人才为全市脱贫攻坚建言献策。

  下一步,我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咬定总攻目标,落细攻击点位,完善督战机制,下足绣花功夫,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不断提升脱贫质量成色,确保全市脱贫攻坚实现连战连胜,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赵景华

  照片由各县扶贫办提供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