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鹏:工于行 匠于心

2018-01-19 08:44:15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图为董鹏在车间加工设备零件。

  临汾新闻网讯 工人,古称“匠人”,今称依靠工资为生的工业劳动或手工劳动者;工匠,有工艺专长的匠人,专注于某一领域、针对这一领域的产品研发或加工过程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

  “我是一名工人,做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平阳工匠’的称号对我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从工人到工匠,山西平阳重工机械责任有限公司军品车间车工董鹏“行走”了25年。

  “还是实习工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车间墙上‘一丝不苟’这四个红色大字。”董鹏回忆起过往,“那个时候都是师傅带着干活儿,‘差不多’‘挺好的’这类词儿在我师傅那儿可是‘雷区’,一时嘴快说出来会挨训的。他常说,‘差多少就是多少,拿具体数字说话!’我师傅把‘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手把手地教给了我……”师傅的教诲“历历在目”,这也为董鹏日后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打下了基础。

  1992年,18岁的董鹏踏进了“平阳重工”的大门,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24岁,荣获共青团中央授予的“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9岁,夺得全国首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总决赛车工组第七名;30岁,被授予“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称号;35岁,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44岁,被授予临汾市“平阳工匠”称号……时光的年轮不停地转换,董鹏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1998年,我们公司处于低谷期,一个月300多元的工资都发不够。当时好多同学都叫我‘南下’去打拼,说那边工资每个月有2000多元呢,我直接拒绝了!”面对巨大的诱惑,董鹏没有动摇,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他选择了坚守,“是这里培养了我、造就了我,我的根在这儿……”

  “工人就要能吃苦、能干活,不求干到脸上泛红光,也得干到汗水往下淌……”这是董鹏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常做的一件事。“我喜欢捡一些难度大的活儿干,解决难题的过程也是自我挑战的过程。”在日常工作中,董鹏不仅常做些别人不想做的活儿,还把别人做不了的活儿揽下来,下狠功夫攻克难关,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助力企业发展。

  2002年,经过数月的加工试验,董鹏创新了“保持刀具锋利、两边倒大角、高速吃大刀”的先进操作方法,实现了平阳重工加工碳硼复合材料“零的突破”;2012年,某型号产品发动机关键零件外壳体是典型的薄壁件,加工时易变形,其工艺难点亟待突破,董鹏带领项目组成员仔细研究分析,通过改变加工方法、装夹方式、受力方向的办法确保了工件受力均匀;2017年,平阳重工成立了“董鹏劳模创新工作室”,董鹏带领这支集合了公司劳模、技术骨干的创新团队,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难题立项,深入研究,先后取得了60余项技术创新成果,多项新材料、新工艺的加工方法被公司列入工艺规程……

  董鹏的名字在平阳重工的车间里已成了“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同事们都称呼他为“董师傅”,这缘于他过硬的技术水平和平易近人的处事态度。董鹏说:“现在我也当了师傅、带了徒弟,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也成了我常挂在嘴边的话。我觉得自己是个桥梁,把从师傅那儿学到的精益求精、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教给了徒弟们。”

  如今,“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工人先锋号”班组长、“董鹏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中船重工首批特聘高级技能专家”等多项荣誉纷至沓来,而董鹏却说,“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要不断地学习,并把自己的经验手把手地传给下一代,让工匠精神在我们工人队伍中继续传承下去。”(照片由山西平阳重工提供)

  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