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下桑峨村:山坡上,溜达鸡成群结对幸福徜徉

2018-07-05 09:20: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山中不见人,但闻鸡鹅声。隰县寨子乡下桑峨村定国沟两山环绕,还有泉水形成的天然水库,就算是在炎热的夏季也是清风拂面、凉爽宜人。沟谷一侧的山坡上土鸡成群结队,有的在追逐,有的在觅食,有的站在枝头……成了山谷里一道独特风景线。

  “咱这鸡叫‘溜达鸡’,就是因为这些放养在山沟里,鸡运动量大,平时飞来飞去,不被圈养,才有了这个形象的名字。‘溜达鸡’不用人看着,只要按时添一点玉米和水就行,‘溜达鸡’下的蛋也统一叫‘溜达蛋’……”6月27日,笔者在定国沟见到了‘溜达鸡’的主人辛月祥,目前,他的鸡场有1000余只鸡,全部散养,说起养鸡,辛月祥打开了话匣子。

  今年38岁的辛月祥,从二十几岁开始,就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他摆过地摊、卖过水果、弹过棉花、当过电工,后来又回家种植西瓜、甜瓜……打拼一年下来,一家人的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一心想着甩掉穷帽子的他,经过几年的省吃俭用,加上借贷,2016年,他投资了五六万元在自家的河滩地里种了十几亩西瓜和甜瓜,准备打一场翻身仗;看着一天天成熟的西瓜和甜瓜,他信心满满,这还没吃上西瓜,这甜味似乎都渗到了心里。可是天不遂人愿,在甜瓜和西瓜马上就能上市的时候,一场大水,让辛苦一年的辛月祥损失惨重。

  “一中午的时间就被洪水冲毁了,投入的五六万元全打了水漂。那时候,生活特别紧张,小孩要读书,老人还生病,真的是缓不过气来……”想起那次灾害,辛月祥至今还心有余悸,“说实话,这贫困户的帽子扣到谁头上也不舒服。可咱这光有一身力气,却使不出来,每天憋得慌……”。

  可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党和政府的各项帮扶政策再次为他开启了希望之门。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等干部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产业基础,确定了“以梨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在村委的帮助和指导下,辛月祥栽种了14亩玉露香梨树,还在村后的定国沟内承包土地,种植了西瓜、甜瓜,发展起了养鱼和养鸡的产业。2017年年底,辛月祥成功实现了脱贫。

  今年,辛月祥的“溜达鸡”达到了1000余只鸡,其中蛋鸡约600余只;鱼塘也达到了近万尾草鱼。既养殖又种植的生活,让辛月祥每天忙得不亦乐乎。谈到未来致富计划,朴实的辛月祥也有一些新想法。他说,目前,鱼已经能垂钓了,再有两个月鸡蛋就能上市,西瓜、甜瓜也有一个月就成熟了……看着眼前的光景,辛月祥扳着指头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这些鸡,一天能产15余公斤鸡蛋,每公斤能卖26-30元不等,光鸡蛋一天的收入就有四五十元左右;一只4公斤左右的散养公鸡就能卖到150元左右;草鱼两三年后就能长到十几斤一条;四五年后14亩的玉露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此外,他还重新翻整了一些荒地,种上了蔬菜、西瓜、海棠果等;他还计划开个农家乐,搞乡村休闲旅游……

  下桑峨村“第一书记”黄临鸣介绍,乡镇四支队伍的干部们在广泛走访、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产业基础,确定了“以梨为基、多元发展”的思路;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贫困户根据苗木需求,投资玉露香梨,发展林下经济,今年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将借助山沟中的河流和果树园,发展第三产业,配套垂钓、采摘、农家乐等服务,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全乡以党建引领、产业带动、电商助力,保证老百姓稳定脱贫;这既是扶贫的四支队伍为村里把脉问诊开出的“千金方”,也是干部们撸起袖子探索的“扶贫路”,让村民富起来、让集体强起来、让乡村美起来……

  2017年下桑峨村47户148口贫困户中40户已经实现了脱贫。目前,村里已经成立了“溜达鸡”养殖合作社,还注册了定国沟“溜达蛋”和寨子乡原产地商标,用自己的品牌闯市场。为了更好地对接市场,县乡两级政府加大农特产品整合开发力度,采用“互联网+农产品”电商模式营销推广“溜达蛋”,打响下桑峨村网销“一村一品”的品牌,提升了农特产品附加值和销量,从而帮助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鼓起了“钱袋子”。(张瑞强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