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段禹光:与“泥土”相伴的陶艺人生

2018-05-16 08:59: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尧都区县底镇庞杜村有位痴迷于陶艺的人,他专攻陶艺20余年,用泥土创作出无数件细腻精致、别具一格的作品。3月22日,记者来到尧都区红陶坊禹光陶艺工作室,见到了这位与“泥土”相伴的陶艺匠人段禹光。

  院里、屋内随意摆放的瓷器令人目不暇接,院里的个别瓷器看上去甚至带有瑕疵,但段禹光看向它们的眼神中却流露出浓浓的眷恋。“这些作品有些年头了,有些是残次品,一直不舍得扔掉就摆放到院子里了。”

  1996年,段禹光从山西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返回家乡,成立了红陶坊禹光陶艺工作室,开始了他从事陶艺创作与研究的生涯。“那个时候我其实还处于摸索阶段,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老师发愁没地方建窑炉,我就提议可以在我家闲置的老院子里建,窑炉往院子里一‘蹲’,感觉瞬间就来了,我跟陶艺之间的距离因为院子里的那座窑炉突然就拉近了。那之后老师又经常组织我们参加各种展览,看得多、学得多了之后,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陶艺了。”

  那时候,段禹光每天都忙着制作陶器。“烧陶制品非常有讲究,从采泥、破碎到制坯、上釉、烧制再到出窑,一件成品需要经历70多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会前功尽弃,烧坏、烧炸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只有一遍一遍地烧,才能逐渐掌握好火候,成功率也才能越来越高。”

  段禹光不单专注于陶瓷的制作,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这门手艺的传承和创新上。

  据古籍《尧典》记载,古陶烧制技艺,始创于上古,首产于尧都,技艺于陶唐,成就于宋元,延续于明清。“平阳窑”是古临汾所属范围内陶瓷窑场的总称。

  展览室内摆放着许多残片,提起这些残片段禹光百感交集,“这些都是‘平阳窑’的残片,有些是在当地的窑口捡的,有些是从老窑工手里收集的,还有些是从陶瓷收藏家那里收购的,你可别小瞧这些残片,它们会跟人‘对话’,比如它的釉色会告诉我们它所产生的年代、天气状况、师傅的手艺……”

  “想要创作出一件好的作品,就要先了解当地的文化,这些年我一直在查阅和‘平阳窑’相关的资料,想着能不能试着恢复‘平阳窑’的工艺,让它重新焕发光彩。”为此,段禹光走访了全国各地的陶瓷产区,向许多陶艺大师、老窑工请教,“你得带着问题去考察、学习、交流,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为了达到最为原始的效果,段禹光特意跑到窑口采泥,并重复进行破碎、配制釉料、烧制等一道道工序,经过10余年的潜心摸索,他用一件件具有代表性的陶瓷作品,令每一个观者为之震撼。

  1999年陶艺作品《圣首》入选《99北京迎千禧陶艺邀请展》,2000年陶艺作品《圣曲》等六件作品入编《现代设计学校》,2001年参加《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暨陶艺展》作品被宜兴陶瓷博物馆收藏,2017年平阳窑系列作品《平阳往事》出炉……

  荣誉面前,段禹光坦诚“艺术没有终点,一定不能止步不前”。“下一步,我打算尽快恢复‘平阳窑’的陶瓷作品,要创新出彩,将古代的艺术与现代思想相融合,打造出经典作品,这才是属于我们当地特色的艺术产品,也是我一直追寻的目标。”

  记者 段小婷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