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哥俩好,一好就是一辈子。
总帮忙,一帮就是十几年。
日前,记者采访了曾任乡宁县公安局局长、退休后又承包了五千亩荒山的郑中午。一见面,他就说还要再等一个人,一个与他“结伴而行、同出同归”的人。
咦?包山的不是一个人吗?怎么成了两个人呢?
包山的确实是郑中午一个人,但这18年来,一直有个人不分寒暑、不计报酬地陪着他、帮着他。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同学、退休前任乡宁县医药药材公司经理的常珠焕。
义无反顾上荒山
郑中午与常珠焕同龄,是初中同班同学,学生时代两人关系就很好。初中毕业后,常珠焕回村里当了一年多会计后应征入伍。郑中午则上了高中,毕业后参加工作,后在职上大学。
两个人虽各奔前程,但友谊一直没断。郑中午每每有出差的机会,总是抽 时间去看望常珠焕,而常珠焕每次回家探亲,也必然要见见郑中午,说说周身趣事,谈谈人生规划。
工作的那些年,郑中午从干事升任到县公安局局长,而常珠焕后来被选送到军医学校学习临床医学,毕业后成了解放军264医院的一名军医,1982年转业到乡宁县医药药材公司任副经理,一年后转为正职。
常珠焕是个孝子,母亲去世后,他把卧病在床的父亲接到了城里,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本该2005年退休的他在1999年10月便申请提前离职。“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家事而影响工作。”
2001年3月,常珠焕卧病5年的父亲去世,料理完父亲的后事,他便跟着郑中午上了山。
作为一名从医多年的军医,常珠焕在传染病学方面颇有建树,当年,乡宁县医院曾为他留有一席之地,他拒绝了,毅然选择与老同学开垦荒山。常珠焕常说:“国家发着退休金,不愁吃穿,孩子们都成了家,心里也没有负担了。我不喜欢唱歌跳舞打牌,更喜欢山上的生活。”“只要一说和老郑上山,他立马就精神了。”常珠焕的老伴说,“只要高兴,苦点累点对他来说都不算啥。”
同心协力不嫌苦
“听说他承包荒山后,我就想全力支持他。”常珠焕生长于农村,干农活轻车熟路,觉得自己可以帮郑中午分担一些,“在山上的日子虽然很苦,但心情舒畅,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老郑能干事,支持他没错。”
“当初,上山帮忙的人多了,有帮一两天的、一两个月的。我想,他最多帮上半年就差不多了,没想到,这一帮就是18年。”郑中午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同学。开山种树,填沟种田,这个忙,不是坐在屋里帮着出出主意、动动嘴就可以,而是要实打实地扑下身子,一身汗一身泥地干。“那时山上没路没电没水,我们往往是背着干粮上山后,一待就是十天半个月,点了12年蜡烛,吃了15年旱井里储藏的雨水。在政府的扶持下,2009年才通了水泥路,2011年通了电,2014年送上自来水,我们才算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承包贫困山区的荒山,劳力自然用当地的,两个老共产党员一致同意将最大利益让给当地百姓,带动百姓致富。“当年我们在山上发现一个泉眼,离村子很远,离我们承包的这片荒山却很近,我们决定把水源让给当地百姓,之后又在别处找新的水源;平时山上引进了什么新品种,周围百姓如果有看上的,直接拿走就是。”郑中午说,每逢遇到什么事,他们都会一起商量,两人的意见总是高度一致。两个当过单位“一把手”的老同学就这样不可思议地坚持了下来,18年来,除了山下有人情礼往,他们几乎都在山上。
当然,两个人也有意见分歧的时候:“这些年往山里投了不少资金,却很难看到回头钱,我知道搞绿色种植有未来、前景好,可这样只进不出,我担心资金链会断裂,就建议他按一般的方法种植,这样的话,一年最少也能赚四五十万元,可以缓解目前的窘况,可老郑始终坚持要搞绿色种植。他总说,如果现在为了赚钱,用化肥农药,那以后土地、环境就很难恢复了。”
多年来,郑中午、常珠焕都亲自参与套袋、疏花、修剪、除草、打麦、扬场这些基本农活,工余时间,常珠焕还会给乡亲们量血压、讲健康知识,“那时在264医院要求必须中西医结合,所以中医也比较精通,经常给乡亲们望闻问切,一般的健康问题在山上就解决了。”郑中午说:“老常平时说话言语风趣、入情入理、平易近人,乡亲们都很愿意听他的。”
理解信任是根基
开山创业,困难不可谓不大。“困难不是哪一天哪一段,而是一直很难,最难的不是体力而是经济困难,老郑有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每每遇到坎,他总是积极想办法筹集资金。”一说到郑中午这个老同学,常珠焕满眼都是佩服。
如果说郑中午作为承包人,有责任在肩、利益所系,不得不坚持,那作为“外人”的常珠焕,能和老同学这么多年“结伴而行、同进同出”,一起吃苦,义务帮忙,就有些“不可理喻”。 “我是直接的利益相关人,不要说义务劳动,就算给我报酬我都怕自己坚持不下来。” 郑中午的儿子说。
“一个人做人做事的风格与他的家庭出身、所受的教育与做人的思想基础分不开。古人说,忠孝不能两全,当年,他把尽孝放在第一位,主动放弃炙手可热的职位回家服侍瘫痪在床的老父亲,说明这个人的品质非常好。品质决定一切,老常的行为就印证了这一点。 ”郑中午对他的老伙伴常珠焕赞誉有加,“这么多年,每当我觉得累、觉得难的时候,老常的支持和陪伴就给了我无穷的力量。”
“多年来他让我负责管账、记工,山上每间房子的钥匙都让我拿着,这份信任我不能辜负。我知道这些年他没挣钱,又怎么能要他的钱呢?”常珠焕总结了自己的“4个18年”:18年在农村,18年在部队,18年在公司,18年在山上,而今,他又开始了自己的下一个“18年”——当然还是在山上。“国家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来农业发展的方向就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老郑的选择是对的,这个忙我就帮到底了。”
日久见人心,知己最难求。
18年时光,往前看很长,可以实现很多梦;
18年岁月,往后看很短,只能做好一件事。
郑中午、常珠焕两个年逾七旬的老人的选择与交情,或许会启迪更多的人去思考责任、义务、交情、信任、情怀、帮忙、执著、眼光等等词汇,尤其是常珠焕不一般的胸怀,更是让我们对朋友、知己的内涵有了更多的认识。
记者 韩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