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崔家坡新村:易地搬迁 迁出美好生活

2019-07-24 08:39:1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曾经,故土难舍。挥一挥手,辛酸作别世代居住的沟底老宅;含一把泪,“移民”路上说不出一声再见,依恋在下头。如今,搬离了沟底,住进了新居,告别了贫穷日子,迎来了美好生活,感恩在心头。

  乡宁县关王庙乡北村地处偏远,落后封闭,大多村民依山而住,靠天而食,是乡宁历史上有名的贫瘠之地。“北村的穷,曾经全县有名。”北村原有10个自然村,崔家坡河自然村曾是其中之一,这个名字里带“坡”带“河”的村子,是北村最贫穷的村子。地处大山之中的沟底,坡陡沟深,没有一条通往村里的公路。一直以来,崔家坡河村的群众备受煎熬,“粮食种收很困难,也卖不上好价格”“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有条件的都想着办法要离开”,没离开的“娶个媳妇都困难”……

  崔家坡河自然村共有12户人家。因为特殊的地理和资源条件,大多都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外出就怕别人问自己的村子名”。不少村民都觉得,“咱不是懒得不劳动”,但“摘不掉‘穷帽子’,说出村名来总感觉很丢人。”

  针对崔家坡河村的贫困实际,北村驻村帮扶工作队提出了“易地搬迁”计划。为确保异地搬迁工作顺利推进,驻村第一书记王清霞及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讲政策,讲道理,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带着乡宁县专业测绘人员选址、测量、评估,积极办理各项手续,完成了旧房屋拆迁等工作,确保了易地搬迁工作顺利进行。

  村里许多老百姓都有个愿望,“盼着修条通往沟底的公路就知足了”。没想到,“幸福来得超出了想象”。

  2017年8月, 崔家坡河村村民告别了穷山沟下世代居住的窑洞,搬进了漂亮舒适的新房子,彻底结束了“门前没公路”“河里没有流水”的日子。易地搬迁后的村子更名为“崔家坡新村”,那个叫“崔家坡河”的村子和曾经的贫穷从此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崔家坡新村位于通村公路旁,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建筑,一个个村民自种的菜地、花圃,成了山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十分钟就能到乡镇”,路方便了,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完善了,村民感觉“像城里人一样”,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广场提供的体育器材。

  “盼了多少年,终于盼出了头。”近日,崔家坡新村42岁的村民赵华明住在宽敞明亮的易地搬迁房里,开心地介绍起了搬迁后的美好生活。

  “刚开始还以为派来的干部只是走走形式,装装样子,没想到是真帮真扶,而且付出了辛苦,扶出了成绩。”村里养牛专业户赵华明介绍,“在搬入新房子之前,我已经得到了好政策的扶持,养牛养出现在这样子,离不开驻村干部们的帮助。”

  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赵华明的养牛数量不断增加,收入也随之不断提高。从村民“一毛钱也没有,还想喂牛!”的玩笑里,他成了周边较为名气的养牛“土专家”。

  早在易地搬迁之前的2016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就开始关注会养牛的贫困户赵华明。当年,赵华明借钱买了第一头牛,享受到政府补贴1200元。2017年,赵华明新增了一头牛,享受到政府补贴5000元。享受到养牛帮扶政策后,赵华明的生活开始发生了改变。

  “我去汾阳专门学习过养牛技术,知道怎样能把瘦牛养肥,怎样能多下牛犊。”开始养牛之后,赵华明的“养牛经”发挥了大作用,“去年一个小牛犊多喂了一个月,多卖了1500元。有的两年才生一胎,咱科学养殖能达到三年两胎,多生一胎能多卖万元左右。”

  为了多增收,赵华明制定了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短期计划是“把瘦牛买下来,养肥了卖出去”“把瘦小的牛犊买来,养壮了卖出去”;长期计划则是建了养牛用的储青池,引进新品种,逐步增加养牛数量,努力壮大养牛规模。赵华明从刚开始的一头牛发展到最多时的8头牛,从开始时养一年才有收入,到现在灵活买卖,去年“不多,不多,挣了两万多块钱”。赵华明脱贫后,成为邻居和周边村民学习的榜样,养牛遇到问题都来向他请教。

  如今的崔家坡新村,大力发展养殖和种植产业。复垦了不少闲置土地,大力发展核桃、连翘、花椒种植,并与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以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带动村民发展规模化种植,增加群众收入。“咱们入了股,专家来管护”。在众多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赵华明跟其他村民一样也以地入股,把3.5亩土地种植了连翘。

  采访结束时,正是下午3点多钟,附近公路上不少养牛的村民纷纷赶着牛群去放养,当提到赵华明不少养牛户都竖立了大拇指,“以前的贫困户如今成了土专家”。

  “连翘花开遍沟壑,核桃果结满山坡,种花椒形成气候,养肥牛走上规模。”王清霞为崔家坡新村描绘了美好蓝图,“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让群众的腰杆挺起来,钱袋鼓起来,生活美起来!”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