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退役军人段增录激情回忆难以忘怀的岁月

2019-08-07 08:43: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段增录,我市襄汾县邓庄镇斛塚村人,高级工程师。从1966年1月到1988年10月,23年间,他作为一名军人,共参加过32次核试验,曾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段增录说:“每当想起那个时刻,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

  在马兰的日子

  1966年正月十三,段增录参军离家,来到了新疆马兰——我国核试验基地。

  二十一核试验基地当时是绝密单位,将士们每天对着孤山冷月戈壁滩,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当时,部队对外联络没有具体的通信地址,我们写信落款是新疆永红105信箱;规定离开工作岗位不谈工作;对自己的工作,上不告诉父母,中不告诉爱人,下不告诉儿女;对单位的工作,不知者不问,知道者不说,活着记在脑子里,死了埋在棺材里。”段增录的思绪穿越千山万水,回到马兰岁月,“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马兰基地的将士们做着惊天动地的事,甘做隐姓埋名的人。”

  计算弹道轨迹

  在西北核试验基地,不管是军事禁区,还是永久沾染区,段增录时时处处走在前。1966年、1967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部队标兵,1968年元月24日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3日晚上,令段增录终生难忘,“我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每当想起这个时刻,浑身仿佛有使不完的劲。”

  1970年2月,段增录接到国防科委的命令,离开西北核试验基地,来到青海高原,进入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由于备战需要,研制基地整体搬迁到四川绵阳——现在的绵阳科学城。

  1972年3月,由于段增录聪明上进,各方面都很优秀,部队选送他进入四川大学数学系学习。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到我国停止在空中进行核爆炸这十多年里,段增录完成了原子弹、氢弹等理论计算任务、新引信方案的钢体计算,“从简单的代数方程、数据处理、微分方程、积分求值,到复杂的偏微分方程、中子扩散方程和电子、光子输运方程等,我都计算过。”

  由于当时绵阳没有大型计算机,研制基地的计算机在北京中关村中科院计算所,所以,每次核试验前,段增录就专程前往中关村,这一去就是三个月左右。在一次执行国家型号任务编制程序时,段增录在连续奋战七天七夜完成弹道计算任务后,便不省人事了,等他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医院。原来,连日劳累使段增录的身体出现了心律不齐、早搏,但他一直硬撑到完成任务。

  几年间,段增录多次被评为核工业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和流体物理研究所先进个人。

  再返试验基地

  1987年2月,领导决定让段增录再回核试验基地,参加我国第33次核试验。

  “当时我担任测试作业队的党支部书记,每天晚上我们都要开工作总结会,布置第二天的任务。党员们争着挑重担,每个作业队员都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安装测试源工作中。这项工作要求我们站在已经完成安装的原子弹上面安装测试源,只有一天时间。当时,汗流下来,旁边有人给擦;渴了,有人把水送到嘴边;午饭送来了,根本顾不上吃……”

  试验日期越来越近的当口,上级成立了回收突击队,要求核爆炸后所有队员以最快的速度,将胶片和测试车抢出来,以防被辐射。段增录又被任命为突击队队长。

  核爆前,段增录带领突击队在离爆心2.8公里的地方整装待发,四架直升飞机在爆心上空盘旋。当广播里倒计时喊出“启爆”指令时,一声巨响,地动山摇,“领导一声令下,我们立刻往进冲。在核辐射到来之前的几分钟内,我们砍断了测试车的电缆线,卸下照相机,抽出克拉胶片并封好……完成任务后,驾驶员驾车冲出爆区。返回路上,同志们通过无线话筒兴奋地告诉我,上百台测试仪器全部运转、照相机全部自动打开、要测试的信号已全部测试到时,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并迅速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测试作业队队长。回到清洗站,我们刚摘掉防毒面具,队长金孝刚就跑上来抱住我说,谢谢同志们,并流下了两行眼泪。我理解队长的心情,为了能测试到信号,这位核物理学家已经多少个夜晚没有合眼了。”

  核试验场有地爆爆心、空爆爆心、地下平洞核试验爆心、地下竖井核试验爆心等等,几乎每个爆心段增录都去过。“每个爆心都是一片废墟,然而,每个爆心都在我国核发展史上记载着辉煌。”

  1988年10月,段增录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核战线,开始了新的生活。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