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庖丁解牛”的故事流传千年,家喻户晓。
可是,你听说过“庖丁”养牛的故事吗?
在尧都区县底镇李子角村有位“庖丁”,他名叫曹磑记。
曹磑记今年51岁,但他做“解牛”的活儿已经有30多年了。虽然他有一手“解牛”绝活,但这个行当时断时续很不稳定,全家有四口人,人多地少,生活过得紧巴巴。
2017年,曹磑记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第一批享受精准扶贫贷款帮扶政策的帮扶对象。“国家帮咱,咱自己也得努力。”李子角村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外出打工很不方便,想着自己和“牛”还颇有渊源,曹磑记在自家院子里盖起了牛舍,养了两头牛,搞起了家庭养殖,“一边养牛,一边给别人帮忙杀个牛,总觉得这是个活儿。”
区区两头牛并没有给曹家带来大收益,却让曹磑记积累了养牛经验,“牛咱会养,可数量少赚不到钱,只有形成了规模养殖才能致富。”曹磑记从心里认准了规模养牛是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路子选对了,曹磑记又迷茫了,缺资金成了养牛路上的“拦路虎”,“规模小、不挣钱;规模大、没钱投资……”这可把他愁坏了。
天无绝人之路,正当曹磑记一筹莫展的时候,尧都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县底支行业务经理许红斌的到来给他带来了希望。入户走访、摸排调查,许红斌对曹磑记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后,立即将尧都农商银行的惠农惠民政策送到了他手中。
“别发愁钱的事儿,你说说你的打算。”
“我会杀牛,更会养牛。杀牛养牛都是为了生计,我想多养几头牛,两头也是养,十头也是养,可就是投不起这个资。”
“好,我们一定为你做好资金支持工作。”
和许红斌的交谈过程中,曹磑记豁然开朗,“尧都农商银行为贫困户发放精准扶贫贷款就是自己脱贫致富的绝佳机遇,一定要借助这个好政策,大干一场。”
随即,曹磑记申请办理了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从扶贫贷款申请到拿上钱只用了两天时间。资金有了,说干就干。买砖瓦,买钢筋,盖牛舍,买牛,一步一步地扩大了家庭养殖规模。
今年6月,100平方米的牛舍盖好后,曹磑记邀请许红斌前去参观。站在新盖的牛舍前,曹磑记和许红斌合影留念,“看,这是我家养的牛,大的小的公的母的,总共13头……”曹磑记难掩心中的喜悦。
每天清晨和傍晚,曹磑记都在牛舍里给母牛、牛崽按时喂食,观察牛崽生长的情况,细心照料着;如果牛崽出现不良症状,他会及时打针或投喂药物治疗;母牛生产前要及时隔离,保证正常生产……忙起来,曹磑记和妻子两人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有盼头的日子无论多忙、不管多累多脏,心里都是甜的。”他坚信,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日子是越来越好过了。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尧都农商银行的资金支持,是大家的帮忙才让我摆脱了贫困。”现如今,曹磑记心怀感恩,他说自己用上了审批快速、政府贴息的小额贷款,养牛生计做得顺风顺水。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最有力的武器是产业,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活水灌溉。”尧都农商银行三农事业部经理栗红梅说,尧都农商银行将进一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帮助更多的“曹磑记”走上致富路。
记者 刘静
编后
扑下身子 精准扶贫
在农村,贫困的家庭是相似的,而脱贫致富的潜力和路径却各不相同。曹磑记从“杀牛”到“养牛”,转变的不仅是职业与技能,也是思路与观念。这个故事再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各帮扶单位要真扶贫、扶真贫,必须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要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既要精准地找到“病因”,也要精准地开出“药方”;要让更多的“曹磑记”脱贫,就得有更多的“许红斌”扑下身子精准扶贫——这就是尧都区农商银行在扶贫工作中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