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这本是《吕梁英雄传》。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山药蛋”派的杰出代表、《吕梁英雄传》的作者之一西戎投笔从戎的红色人生。
西戎原名席诚正,1922年12月1日出生在蒲县黑龙关镇西坡村。1937年,丁玲率西北战地服务团从延安出发抵达蒲县,在蒲县进行了抗日演讲。当时,年仅15岁的西戎认真地听着一字字带血的呐喊和控诉、一句句铿锵激昂的抗战宣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西戎激情澎湃,血气涌动,他跑回家对父母说:“爸,妈,我要去延安!我要去打敌人,保家卫国!”
不久,阎锡山的部队从太原前线溃退下来,奸淫掳掠坏事做绝,西戎亲眼目睹了乡亲们遭受的种种苦难,使他更加向往解放区的明媚阳光。第二年,16岁的西戎参加了牺盟会领导下的蒲县工作团并随团转移到延安,进入延安鲁艺学习。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后,他随团返回晋西北,被编入新军决死纵队二纵队吕梁剧社,足迹踏遍晋陕边区。1941年初,西戎随吕梁剧社辗转到达延安桥儿沟。在延安,他根据自己是山西人、出生在西坡村、少小离家、投笔从戎的经历,改名“西戎”;在延安,他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要用手中的笔抒写自己熟悉的故事,为抗日呐喊,为救国呼唤。
1942年10月的一天,一位战友兴致勃勃地跑来,远远地就高兴地喊道:“西戎,快来看,你的文章《我掉了队后》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他兴奋地接过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激动地对战友说:“你用枪杆打敌人,我用笔杆打敌人,字字都是射向敌人的子弹!”
抗日战争爆发后,晋绥边区涌现出了无数的民兵英雄,这些英雄们惊天动地的事迹相传于百姓当中,西戎耳闻目睹,深受感动,使他产生了“谱以青史、亢声讴歌、弘扬后世”强烈的创作冲动。1944年,晋绥边区召开群英大会,西戎和马烽、李束为、孙谦、胡正这五个原决死二纵队吕梁剧社的老战友白天听英雄们讲战斗故事,夜晚就伏在窑洞里的麻油灯下编节目写稿。这时候,他们没有一个人说话,都专注于自己的构思中,低着头,专心写作,只能听到钢笔在纸上行走的沙沙声。饿了,就吃炉灰里煨熟的山药蛋,吃时还佐以笑谈,笑谈中夹杂着他们对文稿的争论和交流;困了,就撕一绺稿纸,捏一撮干烟叶,拢在手心里一拧,形似炮弹,一支接一支,边卷边抽。稿子写不出,“炮弹”便不断;西戎笑着说:“看看咱们写出的稿子吧,正是这一颗颗冒烟的‘炮弹’熏着,咱们的字汇聚无穷的力量,化成子弹,颗颗射向敌人。”
昏黄的油灯下,一颗颗圆圆的脑袋低垂着,明亮的眼睛紧盯着稿纸,一个字一颗子弹,一个标点符号就是一个手榴弹。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稿子写到了高潮时节,子弹越聚越多,汇聚一起就成了一颗能砸烂敌人的超能量炮弹,为抗日救国呐喊。这,就是被中国文坛称为“文艺战线上五战友——西李马胡孙”的故事。
西戎说:“我们在写这本书的时侯,首先想到的不是要当作家,不是要创作什么高雅的文学,而是要尽一个革命战士应尽的天职。对于我们来说,拿笔杆和拿枪杆的意义是完全一样的。”
《吕梁英雄传》在报上刊登后,一时间,故事中的民兵英雄雷石柱、孟二愣和武得民等,成为晋绥边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1946年,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谈判时,将该小说单行本上册带到重庆,在重庆《新华日报》上连载,引起国民党统治区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新中国成立后,《吕梁英雄传》全书被多次出版发行或重印,同时还被翻译成日、俄、朝鲜、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外文。《吕梁英雄传》形象地反映了人民大众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功绩,真实地描述了人民大众觉醒的过程,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及其八路军在抗战中的作用,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第一部反映全民族抗日的长篇小说,堪称全民抗战的一部不朽史诗。
“吾本山里娃,竟然成作家,文坛山药蛋,也算一枝花”。西戎一生致力于为人民写作,1992年,被山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的光荣称号。
红色的经典,英勇的事迹,西戎和他的一支笔深深镌刻在新中国的文学史上,为后人铭记和传承。让我们走近西戎,走进西戎故居,学习他追求真理、光明磊落,以笔作枪、报效祖国的伟大壮举!
(蒲县县委宣传部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