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记者 范韶华) 日前,由人民日报社、国务院扶贫办指导,人民网、《中国扶贫》杂志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报告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举行。大宁县报送的《山西大宁县:生态扶贫让村民在绿水青山中富起来》入选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产业扶贫项目,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优秀扶贫案例。
近年来,大宁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综改先行先试任务和攻坚深度贫困“一县一策”的决策部署,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担当作为,大胆探索,实施购买式造林,着力深化农村改革,探索了生态扶贫、群众增收、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突出生态扶贫,创新购买式造林,推动增收与增绿有机统一。该县以“花钱买活树”的理念,创新政府购买造林服务方式,由贫困户占80%的造林合作社,竞价议标自主造林,成活之后,政府购买,带动群众增收,提高造林成效。2017年5.31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1562户4699人经济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33%;2018年8.16万亩购买式造林和管护任务,带动2088户6264人经济脱贫,占当年贫困人口的67%,实现了生态与生计、增绿与增收的有机统一。2018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将购买式造林作为一项创新机制在全省进行推广。
突出绿色发展,探索“两山”转变的有效实现途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该县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林草局赋予的全国“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契机,努力探寻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实现途径,通过购买式造林,把打造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群众积累金山银山的途径;实施资产化管护,聘用护林员450名,管护有价,损失赔偿,把保护绿水青山的过程,转变为增加金山银山的渠道;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每年投入150万元,给予新造林每亩每年5元的生态效益补偿,保护绿水青山,增加金山银山;推进林业资产性收益,龙头企业成立2个合作社,221户群众入股,受益年限30年,构建转变的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森林市场,让森林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价值,构建转变的市场机制;探索碳汇扶贫,对15万亩新造林进行碳汇开发,依据林木固碳释氧量给林农以经济补偿,探索绿水青山消除碳足迹、应对气候变化功能转变为金山银山的有效方法;创建有机大宁,应用生态学原理,禁用有害农药、化肥、激素、除草剂,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维护食品安全,呵护百姓健康,努力把绿水青山转变为人民健康与幸福的金山银山。创建园艺大宁,着眼逆城镇化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对园林花卉产品的巨大市场需求,布局发展园艺产业,引进隆泰花卉双创示范园,把绿水青山的种质资源转变为增加金山银山的生态产品。
突出要素配置,深化农村改革,让群众共享改革红利。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该县把购买式造林的经验推广到农村道路、水利、贫困村提升等领域,实施“深化农村改革、攻坚深度贫困”工作,村党支部发起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确认身份、清产核资、折股量化、合股联营,把村民组织起来,承接工程、发展产业、实行自治。7个试点村共投资2424万元,群众获得劳务收入368万元,参与建设的344户910人人均增收4046元;村集体增收182万元,村均26万元。试点取得成功后在全县推开,实现了物归原主、还权于民,增加了群众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激发了乡村活力和群众内生动力,深得群众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