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驻汾西后加楼村工作队队长肖育雷帮扶工作纪实

2019-06-24 09:42:5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扶智扶志逐梦行

——省科技厅驻汾西县永安镇后加楼村工作队队长肖育雷帮扶工作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同一个贫困村,又一波“扶贫人”。

  肖育雷拿稳接力棒办成了“三件大事”,带领全体村民继续挑战贫困迈向小康。

  2017年6月,肖育雷受省科技厅派驻汾西县永安镇后加楼村的“第一书记”。当年年底,后加楼村实现了整村脱贫。此刻他正在和村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奋力推动着后加楼村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华丽蝶变。

  靠山、靠山、还得靠山

  后加楼村,曾因煤炭资源而风光一时,百姓也因此过了几天好日子。时过境迁,在转型大背景下,靠挖煤的百姓腰包瘪了下来。这里的百姓重新扛起锄头,回归靠天吃饭的种地生活……那时候,村里但凡有劳力男男女女都组团进城务工。全村152户567人,在村居住的竟不足百人,成了典型的“空壳村”。疾病、缺技术成为村里23个建档立卡贫困户68人的主要致贫原因。

  2013年,在省科技厅帮扶下,后加楼村开始发展玉露香梨产业,种植梨树1000亩。并采取“三入模式”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社、农民入园的方式,把梨园的三成利润分给村里的贫困户。产业有了,如何实现高效发展,使梨园经济最大化,肖育雷一上任就着手实现“突破”。

肖育雷与贫困户陈银有交流果树管理技术。

  缺水、缺水、还是缺水

  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很多,缺水首当其冲。

  汾西县的水资源本就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在全省排名靠后,解决水的问题关系到玉露香梨产业可持续发展。

  肖育雷当即和村“两委”、合作社议定,向省科技厅申请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工程》,用滴灌系统替换原有的大水漫灌。

  原来每亩梨园的灌溉用水量是40立方米,而同样的面积用滴灌方式仅需10立方米,以每年灌溉三次计算,仅100亩梨园每年就能节水9000立方米,科技成果一经转化便显示出惊人的效果。

  如何将想法落在实处?肖育雷拼了,那阵子他把省农科院的专家找遍了、深入田间地头向果农请教,加班熬夜早已成为常态,见家人的时间从最初的每周一次变成每月一次甚至更久。就这样,他硬是写出了一份标准专业的实施方案。2017年11月,梨园迎来发展史上又一个春天。省科技厅投资23万元,100亩滴灌示范工程顺利实施,缺水的难题解决了。

  如何冲破玉露香梨的传统销售模式,这次肖育雷又豁出去了!

  从最初,他通过微信形式为合作社义务卖梨,并联系专家免费为合作社设计包装和形象识别系统,帮助合作社试水网上销售;到组织合作社参加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汾西玉露香梨第一次亮相杨凌农高会;再到今年4月10日,肖育雷带头组织举办“后加楼村首届梨花节”成功举办,来自十里八乡村民、来自省、市、县的游客都齐聚后加楼梨园,现场梨树认领更把活动推向高潮。从梨园文案推广到现场活动事宜、从小到购买螺丝钉大到全方位把控活动场景,肖育雷都做到事无巨细。

  活动结束了,他却病倒了。即使躺在病床上,手中的笔记本依旧发出机关枪般的动静。近一个月后,肖育雷满血“复活”,出院后的第一天,仍是“入户走访”,仍是“查看梨园”……村民这样评价肖育雷,或是晴天或是雨日,日复一日,他上山入梨园从不间断,他的鞋子、裤上时常带着泥巴,比“村里人还村里人”。面对困难,他从不放弃,直面而上的韧劲,全村人都知道。见过他深夜加班,晨起又上班,家中有事托人代办,却把全天24小时留给后加楼村。

  扶技、扶智、更要扶志

  64岁的陈银有既是村里贫困户又是技术傍身“大能人”。前些年,周边煤炭经济还兴旺时,全家人还有个活路。自煤矿相继关停后,陈银有一家的生计陷入了危机,虽然喂过猪、放过羊、打过零工,可要养活一家人还真是费劲。自打过了60岁他再找零活就更难了。

  这些年家里也只能靠他在地里“刨食”,生活过得捉襟见肘。2016年,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引下,陈银有加入到梨树技术培训中,从最初的消极怠工到现在积极承包梨园全力工作。发自内心的工作劲头是驻村工作队持续“扶技+扶智+扶志”的有效成果。

  现在一年能收入近5万元的陈银有,前不久,家里新添了最新的液晶电视。他逢人都说:“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村里有产业,老百姓能挣钱,生活有盼头。”

  在肖育雷看来,“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是脱贫的关键”。自他驻村的两年间,好多没有出过县城的村民,借着“外出学习”的东风,多次远赴吉县、长治等地参与科技学习,在提升梨农素质技能的同时,开阔了眼界。也正是他这么“认真”的一个人,感动着村里的每个人。

  村里的经济蒸蒸日上,只要谈起村里建设的工作,肖育雷随时开启“全天24小时”驻村工作模式。他全力谋划贫困村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后加楼村的实施落地,联系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等专家,为村里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环境风貌整治规划。该规划以梨园为中心,实施梨园提升工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2018年后加楼村获批全县唯一的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村。

  现如今,走进后加楼村,宽敞的柏油路通村通户,干净整洁街道延伸巷尾、青山环绕村舍依山而建,穿过悠长的山间小道,远观依山环绕的玉露香梨园实属一种世外梨源的佳境。“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美丽加楼、世外梨源”主题特色美丽宜居乡村正在形成。

  村里的产业有了,如何把村民们拧成一股绳,肖育雷的这个办法还真管用!“抓扶贫,必须首先抓党建”,破解了农民党员没有财政工资、平时在外打工或者在村种地谋生、农村党建难以做实的难题,与“两委”班子探索形成了覆盖全民、全事、全时的网格化党建扶贫模式。

  党建模式的改革,彻底颠覆了以往“村长腿跑断,村干街边站”的格局,群众组织起来了,党员行动起来了,村干部有了精气神,党支部有了凝聚力。事事有心的他,还联系省科技厅党组用党费支持后加楼村党员活动场所建设,捐赠彩色电视机2台,用于全村党员干部集体学习和党员干部培训。

  如厕是乡村治理的难题。如今后加楼村竣工投入使用的4座标准化公厕,是肖育雷跑资金、议土地、订方案,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解决了全村“如厕难”的问题。

  看病在贫困群众生活当中是天大的事。在贫困户健康扶贫双签约的基础上,肖育雷联系省人民医院专家到后加楼村进行了医疗义诊,为每个贫困户送上了省科技厅组织编印的《山西省健康扶贫政策摘要》。

  点滴举措汇成大爱。现在的后加楼村,七一有了表演、九九重阳有了节目;省科技厅和村委合作设立了爱心超市;设立了《省科技厅——后加楼村孝善养老基金和精准帮扶基金》,省生物所还为后加楼希望小学捐赠运动服,省科技厅信息中心为大一新生发放高考助学金。

  肖育雷在村里又新建了两个微信群,一是“大学生人才群”,这里融集了后加楼考出去的大学生,建立微信群,凝聚力量,报效家乡。二是“荣誉村民群”,他们是服务后加楼的专家团队,精准扶贫4年来至少有40多名专家学者为村里服务,他们被村民称为“荣誉村民”,这里更需要专家团队持续点播。这个奋进中的乡村、新兴的产业,早已与这两个群体形成合体,他们正在持续发力,奔向美好生活。

  无悔青春,逐梦后加楼。两年不舍昼夜,730余天风雨兼程,肖育雷依然穿行在田间地头。如今的后加楼村已脱胎换骨,产业兴旺、民心齐聚、生活持续向好……记者 祁欣 郑远飞 文/图

●头条点评

  扶智扶志双拳合力拔穷根

  从典型的“空壳村”到省级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村,从原有的大水漫灌到现在的滴灌示范工程,从贫困县梨园到亮相杨凌农高会、举办首届梨花节、现场梨树认领;贫困户过去在地里“刨食”,现在承包梨园一年能收入近5万元……短短两年时间,省科技厅派驻汾西县永安镇后加楼村工作队队长肖育雷发挥自身优势,将科技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治本”途径,扶志扶智相结合,引进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强化实用技术培训,引导群众依靠科技进步早日脱贫,为精准脱贫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当前,脱贫攻坚到了啃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贫困户不仅是物质的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贫困、思想的贫困、志气的贫困、动力的贫困。深度贫困地区的深度贫困人口,是扶贫攻坚的重中之重、坚中之坚。人无志不立,贫无志难脱。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就是要有强烈的脱贫想法和愿望。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要找到从根本上拔穷根的办法和途径。扶贫同扶智扶志紧密结合,既是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需要,更是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持续发展的需要。精准扶贫要点到思想和精神的“穴位”上,培育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