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故事会 今天来聊聊永和刘秦的那些事

2019-07-03 09:22:3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2017年2月,在永和县如火如荼开展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刘秦作为永和县编办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被派往芝河镇后桑壁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两年多的时间里,这个生活于城市,工作于城市,对农村毫不熟悉的小伙子,扎根贫困山村,挥洒青春汗水,从陌生到熟悉,得到了村民的称赞,赢得了领导的好评,他还获得全省脱贫攻坚模范个人等荣誉。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

  “咱们单位女性多,长期驻村不太方便,男性中其他人年龄又偏大,看你是否能担当一下,做好单位的驻村帮扶工作。”

  两年多前,单位领导与刘秦谈话后,刘秦没有与家人商量,就一口应了下来。当时,他家孩子刚过完一周岁生日,尚在襁褓中。答应时,他已经想到了驻村帮扶工作的艰苦和困难。

  刘秦所派驻的后桑壁村位于永和县城北5公里处,辖前桑壁村、后桑壁村、永义村3个自然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户27人,主要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缺劳力,2016年仅有1户1人脱贫。当时的脱贫攻坚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刘秦,任职后迅速进入角色。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查资料、看文件,进村入户了解群众实情,田间地头熟悉生产劳作。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他逐户登门,询问致贫原因,了解群众需求,建立工作台账,掌握每户实情。

  “我扶贫了,你支持我工作也算扶贫了。”因为长期驻村无法回临汾,刘秦经常这样劝慰妻子,也得到了妻子的支持,时间长了,妻子也难免会埋怨几句,刘秦清楚,他亏欠妻子和孩子很多。

  2019年1月,刘秦两周岁的孩子患流感住院,到医院时已发展成肺炎。当时正是工作的紧要时期,全县上下各驻村帮扶队员“没有特殊情况不准请假”,刘秦驻村未回家已有两月之久。当在视频中看到孩子打着点滴,呼吸急促而粗重,嘴里已经喊不出“爸爸”时,一向坚强的刘秦落泪了。后来,刘秦在一个深夜返回临汾,在医院看望了孩子后又连夜返回后桑壁村。

  有一种责任叫担当,有一种奉献叫坚守。翻开刘秦的工作日志,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扉页上写下的承诺。

  有一群亲戚叫乡亲

  “干着干着,我觉得自己成了村庄的一分子,驻村帮扶不仅是一项工作,也是工作和生活的融合。”刘秦谈到驻村帮扶工作时说,“时间长了,村民也不再把我当成工作队员,成了无话不谈的亲戚朋友。”

  工作之余,刘秦还是村民的“运输员”。每次进县城办事前,刘秦都会提前给村里人打招呼,告诉大家自己进城的时间。每当离开时,有生产生活需求的村民都会聚集在村口,告诉刘秦需要购买的物品:大到面粉、食用油,小到毛巾、肥皂、酱油、醋、药品等,刘秦会习惯性地掏出笔记本,记下东家要买的蔬菜,西家让捎的调料,从城里拉进农村,送到各家各户村民手中。

  工作中,刘秦积极学习帮扶政策,解决群众难题,利用每月一次的“永和扶贫日”活动,协调帮扶单位为贫困户捐赠面粉、油、农药、化肥等生产生活物资。逢年过节与战友们一起慰问贫困户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针对村里老年人、残疾人比例较高的问题,多次协调疾控、残联等部门开展入户宣传、诊治活动;刘秦还利用大学所学的营销学知识,通过网络、微信等平台帮贫困户销售土鸡、土鸡蛋、无公害蔬菜等产品,增加了农民收入,也鼓励了农民积极干事创业。

  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以理服众。在一次贫困户动态调查中,一个戴着金戒指,在永和县城还有门面房的村民争着吵着要当贫困户。刘秦积极调查,了解实情,经过讲解贫困户入选条件仍无效后,予以当面拒绝。这一做法得到了更多村民的拥护,也让大家知道了刘秦对工作的认真和公正。

  饮水和交通困扰了后桑壁群众很多年。2017年,刘秦协调交通部门,拓宽、硬化了川口村至永义村12公里的通村路及2.6公里田间路,解决了3个自然村121户357人出行难的问题。2018年,后桑壁村修建饮水工程实施,分别在3个自然村泉眼处新建了10立方米的清水调节池3处,并完成了上下引水、蓄水池和管道铺设入户工程,让村民用上了自来水。

  刘秦工作的点点滴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村民眼里,刘秦不仅是工作队员,也是后桑壁村民的亲戚和朋友。

  有一项任务叫脱贫

  脱贫是刘秦时刻牢记的一项工作任务。

  驻后桑壁村后,刘秦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他积极协调发改、电力等有关部门,于2018年帮扶前桑壁、后桑壁2个自然村4户贫困户筹资建设了5KW个户光伏电站和200KW集体光伏电站,所有个户光伏电站于2018年并网发电,集体光伏也于2018年底并网发电。5年内预计每年每户可增收5000元,集体经济每年可增收16万元。

  “加入合作社,就能享受到合作社的分红,这是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后桑壁村贫困户高蛇虎说,“没有国家的好政策,连药也吃不起!”

  高蛇虎患有脑梗,右眼高度近视,左眼患有白内障,他与同样患病的妻子住在半山坡的土窑洞里,自女儿嫁到霍州后,老两口的生活成了大难题。驻村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与他成了朋友,需要药了,高蛇虎一说,刘秦和战友们就会给他捎回来。

  2017年,刘秦协助村委成立了永和县捷登专业农机合作社,注册资金100万元,拥有大小农业机械17套,发展耕地、播种、收割等为一体的专业化农机经营模式,采取“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管理运营机制,让村民通过资金入股、带机械入股等方式全程参与合作社运营,覆盖了本村及邻村农田1万余亩,2018年为每户贫困户分红1650元。通过科学规划、扩大规模,2019年覆盖耕地预计可达20000余亩,贫困户分红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有一种情缘叫难舍

  2018年初,后桑壁村党支部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后,刘秦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为了彻底改变后桑壁党支部的软弱涣散局面,刘秦与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及村党支部一行人,按照党组织工作要求,想办法、找差距,谋思路、定措施,制定了后桑壁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整顿“四个规范”:即规范支部建设、规范组织活动、规范党员教育、规范资料管理。结合工作实际,设立了“四战一体”领导组及职能工作组,集中统筹谋划、压实责任、有序推进农村脱贫攻坚、扫黑除恶、软弱涣散和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在严格落实党员分类管理的基础上,开展后桑壁支部党员“3×3”行动:即党员分3类,服务分3类。在职党员承诺3件实事、常住党员承诺3件小事、在外党员提供3条信息。并率先在芝河镇成立了党员先锋服务队,切实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有序实施,后桑壁村党组织工作得到彻底改变。2018年10月,永和县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整顿观摩会在后桑壁村召开,后桑壁村党支部工作法在全县得到推广。

  2019年5月,刘秦调到永和县委组织部,接替他的是县编办的同事宋程亮。虽然离开了相处两年多的乡亲,但工作的关系并未阻断他与后桑壁村群众的联系。每个月,他至少会去一趟后桑壁村,看看村里的父老乡亲,与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同志们交流心得,协调处理力所能及的问题。

  在刘秦的眼里,虽然离开了后桑壁村,但是每次回村他都感觉像是回家。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