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赵城镇:薯娃娃撬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2019-08-28 08:41:08 来源:临汾新闻网

红薯收获现场

  临汾新闻网讯 在洪洞县赵城镇,一块红薯,撬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农户种植的红薯销路不用愁,种苗有保障、种植有指导、红薯就地卖。

  这不,红薯种植带头人王云红,从2009年创办农乐种植专业合作社之初,本着“摸良心、拼匠心、跟市场”的初心,全力推广红薯科学化种植,现在当地红薯种植已逐渐发展成农民致富的大产业,更是贫困户赞不绝口的“金疙瘩”。

  红薯的昨天与今天

  金秋时节,走进南义店村赵城镇农乐种植专业合作社,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雨后空气宜人,满目苍翠。红薯地里收获机发出的轰鸣声格外响亮。此刻,王云红正一人驾驶着收获机,轻松收获百亩地红薯。

  “现在收红薯时机最好价格高,一公斤红薯2元钱,产量高的话,一亩地能卖到两千多元。”王云红告诉记者。

  曾经,当地食用红薯品种缺乏、加之种植规模小、管理粗放,引种程序混乱、商品率低、贮藏环节损失严重等方面的原因使种植红薯产量低、品质劣,产值低。再加上红薯收获季人工成本高,若遇到病虫害、恶劣天气,辛苦种了一年的红薯很可能打了水漂。

  为进一步提高红薯质量,把红薯产业做优做强,王云红先把自己的承包地当做实验田,在他眼里乡亲们的利益大于天,自己先把技术掌握扎实再推广。于是,合作社成立之初,从红薯选种、育苗、栽植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督把关,技术依托国家甘薯体系、省农科院、省农大、洪洞县农技推广中心,能够完成甘薯产业的种植加工储存和技术培训推广工作,这一系列举动为红薯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科学化管理同样为后期红薯推广注入强劲动力。以前红薯生产向来是纯人工种植,翻地、起垄、扦插、管理、割藤、挖红薯等一整套工序繁琐,费时费力。如今,王云红不断观察、摸索、学习后,找寻适合当地地理环境,适用本地农民使用的机具。合作社率先引进使用,其价格低、操作简单的机具,真正实现了让农民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效益高。

  2013年王云红经历了一次红薯价格的冰点期,那年他赔了个底朝天。那一刻,他深知发展红薯初加工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为进一步打响赵城镇红薯品牌,王云红成立了洪洞县绿淼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对红薯深加工产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发展。

  看着王云红把红薯经营得红红火火,周边村民也按捺不住要跟着他一起干。杨垒村的村民高峰就是其中之一。他先后承包了300多亩耕地,用于种植优质脱毒红薯。从2015年最初承包70亩种植到现在。高峰深刻领悟,科技化种植红薯确实带给农户的收益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己掌握了技术,看到了希望,种植热情大大提高。他坚信跟着科技的路子发展农业靠谱。

  “薯娃”鼓了贫困户腰包

  今年55岁的范堡平是万安镇垣上村的贫困户,现在他是当地种红薯能手。全家虽然因病、因学致贫,可他不等不靠,主动跟着王云红学习种红薯。据范堡平介绍,以前在自家地里种玉米、小麦,遇到天旱,辛苦一年也挣不了钱。从2017年开始,合作社每年免费发放脱毒红薯苗还提供技术指导和复合肥。他承包30亩耕地种植红薯,虽然每年红薯价格有波动,可一年下来收益也有5万多元。

  像范堡平这样的贫困户,还有50余户,都由合作社免费提供种苗、复合肥、技术指导并实行保底价进行收购。

  作为赵城镇首屈一指的红薯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本着“为党分忧、为党尽责”的理念,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形成 “合作社+贫困户”精准扶贫模式。截至目前, “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共带动50余户贫困户发展红薯产业,助推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收益的最大化。

  在王云红看来,用汗水、良心、人格种出来的红薯才能带来生活的喜悦。当看到农民收入提高后,才能感到自己做的事有意义。

  如今,合作社已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农产品储藏保鲜、初加工方向发展。合作社签下订单甘薯基地3000余亩,联结农户300余户,为红薯种植户创收600万元以上,种植区域已从原来的赵城镇扩大到周边地区。

  红薯种植蒸蒸日上,每逢冬季红薯的深加工现场更是如火如荼。“自己种植,自产淀粉,加工成粉条,整个产业链都看得见,就能保证货源和质量。”王云红说,唯有保证成品粉条的质量才能做得长久。现在,加工的红薯粉条、粉面年产值达100万元,其口感、品质更是有口皆碑、供不应求。

  把小红薯做成大产业,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金疙瘩”,是王云红的梦想,这个梦想正“破茧成蝶”变为现实。

  记者 祁欣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