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南沟底村的“红薯经”

2019-12-11 11:00:19 来源:临汾新闻网

村民分享红薯收获后的喜悦之情。

  临汾新闻网讯 2018年5月28日,山西交控集团临汾南高速分公司召开专门会议,决定派刘强强为公司驻汾西县永安镇南沟底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为了安心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他给刚上小学的大孩子办理了住校手续,把4岁的老二交给了上年纪的母亲,带着单位领导的重托和满腔热情,来到了吕梁山深处的山沟里。当年11月,由于表现突出,刘强强被任命为工作队队长。这里的红薯经济和红薯产业种植的发起者正是刘强强。

  “刚开始,我跟刘队长住在村委会的大院里,屋内潮湿,屋顶掉墙皮,两个多月后,我们俩身上都起了湿疹,浑身难受。”南沟底村“第一书记”胡涛立介绍,“刚到村里时条件非常艰苦,但刘队长经常鼓励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挑起肩上的责任和重担,帮助村民脱贫增收。”

  南沟底村由前南沟底、后南沟底、蔡家庄和郭家庄4个自然村组成,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极为不便。全村有639户153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204人,共有耕地3192亩,村民主要种植玉米、红薯、蔬菜和其他小杂粮。种植、养殖和外出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我们经过详细了解,得知南沟底村民有世代种植红薯的传统,由于这里有地理、温差和土质特点等种植红薯的优势,南沟底村的红薯在汾西有很大的知名度,但是由于种植技术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等原因,南沟底村的红薯种植并未形成规模。”刘强强介绍,“了解到实际情况后,我与‘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进行商量,决定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种植,并积极向单位领导进行了汇报,提出了邀请专家实地考察、购置红薯种、收设备的建议,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

  2019年3月17日,刘强强邀请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所长武宗信举办了南沟底红薯栽培技术培训,专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红薯的种类和市场价值,从引种、翻土、覆膜、育苗、栽插、除草、施肥、剪苗、收割和贮藏等多个环节传授红薯种植技术。随后,刘强强陪同省农科院专家到田间地头察看土质情况,听取红薯种植的意见与建议,并积极解答群众提出的问题。

  “种植技术我们邀请专家传授,种植、收获的机械给大家免费提供。”2019年5月8日,在刘强强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外地购回了一台红薯起垄覆膜机、一台红薯收获机,看着新购回的机械,听着刘强强的承诺,让一些决定发展红薯种植的群众吃下了“定心丸”,也极大地了鼓足了广大群众种植的热情。

  “今年天旱,玉米一亩地收不了100公斤,幸亏今年种了红薯。”提到今年的红薯,64岁的刘文彦脸上满是喜悦。

  刘文彦家有近8亩地,今年种了3亩玉米,他抱着试试的态度用机器种了两亩红薯,在其余种植机无法到达的土地上用传统方式种了3亩红薯,其中玉米收了不足250公斤,“亏大了”的刘文彦“占了红薯的光”,机器试种的两亩红薯收获了5000公斤,其余3亩红薯收获了不足3000公斤,机器种植与传统种植的差距非常明显。

  “原来一亩地最多能收1000余公斤,进行科学种植的红薯不仅操作省时省力,而且土地保墒,一亩地可收获2500公斤,红薯刚收获时每公斤价格在5元左右,仅红薯一项可收入两万元。”刘文彦说,“多亏了刘队长,他给我们帮了大忙,有了今年的经验,明年我们就敢放大胆子多种点了。”

  南沟底村的红薯远近闻名,汾西市场打上“南沟底红薯”标签的红薯也特别容易出售。由于离县城较近,许多村民将红薯卖到了县城市场,也有不少当地及外地顾客通过微信、电商、上门购买等方式购买红薯。

  为了发展红薯产业,在刘强强、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的共同努力下,南沟底村成立了红薯专业种植合作社,为村民在种植、收购、销售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并提出了通过红薯深加工带领更多群众劳动增收的发展思路。

  近两年来,在刘强强一班人的努力下,南沟底村的红薯种植产业取得初步成效,脱贫攻坚工作也取得显著成绩。实施了三座100千瓦村级光伏发电建设项目,引进了年出栏3000头铺金山生猪养殖项目,建设了公路硬化、饮水改造、电路改造、互联网覆盖等建设工程。各项扶贫举措的有力落实,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帮助村民实现了脱贫增收。

  “今年红薯丰收后,第一批科学种植的受益者引来了不少村民羡慕的眼光,不少村民到村委会和合作社咨询了解,表达了愿意扩大红薯种植的意愿。”刘强强表示,“明年的红薯种植项目将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推广,形成有南沟底村特色的产业经济。”

  记者 张春茂 文/图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