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黄睿,把咱们都当家里人”

2019-05-27 09:38: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一做事就知道,这是个敢想敢干,把村民当家里人的暖心人。这不,“第一书记”黄睿又去找政府“麻烦”。单是5月份,他为通村大道硬化,辗转奔波千余公里。驻村工作的三年多来,黄睿来回奔走在襄汾县南贾镇古县村的沟沟岔岔,为村民们的幸福生活蹚路、搭桥。如今,村里大变样,脱贫之路越走越宽。

  古县村的这三年

  三年前,古县村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是个完全靠天吃饭的纯农业村,村里有451户其中贫困户215户,多年来一直戴着“省级贫困村”的帽子;如今古县村走上了“星光大道”,13000米的地下管网建设,解决了2000余亩农田浇水的难题,村民的“贫瘠之地”一跃变成“丰收宝地”。在黄睿和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古县村摘掉“贫困村”的帽子,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15户降到22户,已全部脱贫;三年前,通村的唯一道路,竟是七一水渠抢险应急道,路宽不足4米,过个三轮车都难,更别提货车了,久而久之,村里的各类农产品竞相跌价,都引不来收购的客商。现如今,政府支持、百姓万众合力凑齐了修路钱。路基修好了,农田丰收了,大车来拉货。更让村民欣喜的是,现在村民又收到了一个“福包”,经县水利局协调,村子的水网改造由政府承担一半,村民自筹一半。全村人即将实现吃水无忧。

  古县村的暖心事

  75岁的苏桂芳是村里的贫困户,今年开春后,已经进出医院好几回了,患有冠心病、心衰的她已经离不开氧气的支撑。5月16日,听闻苏桂芳老人又出院了,黄睿赶忙跑到家里。此时的苏桂芳依偎在沙发边上,鼻子里插着氧气管费力地呼吸着,她用手敲打着已经浮肿的小腿,黄睿见状便快步扶起老人的腿轻放在板凳上缓解腿部的肿胀。

  老伴师英铭告诉记者,今年开始妻子的身体越来越差,黄书记帮我们联系医院,忙前跑后,还帮我们宽心。他说:“叔,您别怕,婶子住院有我呢,您腿脚不好,我可以背着婶子上下楼。”这件件暖心事,句句贴心话,把黄睿和师英铭一家紧紧地连在一起。

  2003年从事红薯收购与加工的柴文义一家生活过得还算宽裕。2008年的一次事故,柴文义的双腿摔成了重伤,成了肢体一级残疾。再加之,家里的两个女儿正上学,因病因学让全家的生活跌入“贫困”的行列。事后,家中虽然还收购红薯,可单凭妻子一人的能力,很难维持家中的生计。慢慢地,柴文义凭借着不服输的心劲逐步恢复了行动力。家中的琐碎活计,他还能勉强胜任。本以为身体渐渐恢复,可红薯粉条的销路却出现瓶颈。好粉条销不出去,全家的生活也难以维持。

  黄睿得知这一情况后,联合村两委迅速展开行动,从好友推荐,到深入门店、再到各单位食堂推销,他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柴文义找销路。当一车车粉条、粉面还有农副产品送进县里仁爱医院职工食堂时,柴文义和其他贫困户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自此,古县村成了该食堂的‘供应商’,村里贫困户家的绿豆、鸡蛋、羊肉等农副产品,食堂全部按市场价收购。

  古县村的好日子

  走在新修的通村大道上,村民的心里甭提多舒坦。这条从七一渠旁开了一条全长2000米宽18米的大道,贯穿南北刘,直达连村,接入襄乡线,临近高铁站,在村里人看来这可是全村人的致富路。现如今,村民唯一的心愿就是这条路能尽早完成硬化工程。

  一年前,资金短缺成为修路的一大难题。面对困难,黄睿和村两委先后多次召开村民会,决定自发筹集资金。征得大家一致支持后,他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在外务工、经商的村民取得联系,得到在外村民的大力支持,人心齐,泰山移,短短几日,来自天南海北的爱心捐款全部到齐。2018年7月,新修的通村大道路基全面完成。

  黄睿驻村的这三年多来,把科技、互联网兴农的概念完全渗透给全体村民。 在外务工十多年的吕秋管,前年回乡搞起香椿大棚种植,其高效的发展势头为下一步全村发展种植注入强劲动力;村里700亩的苹果种植,年产280万多公斤的苹果,正逐步与省外形成合作,村里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持续向上向好。

  “黄书记很踏实也很勤快,自他驻村之后,在他的带动下,通村大路修好了,圆了村里祖祖辈辈人的梦想。”村民柴自温说,“有些得罪人的事,他也不怕抹不开面子,啥事儿都是冲着干。现在的古县村,全民向上皆勤奋,家家户户传帮带,人人争先把活干。有他在,村子发展一定没问题。”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