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姑射山下,太平古邑,初夏时节,农耕大忙。走进襄汾县汾城镇北西城村千亩花椒种植基地,层层叠叠的花椒自东向西,顺延而上,绿意盎然。剪枝、疏花、施肥、打药……人们忙碌其间,构成一幅壮美画卷。
“去年是个丰收年,最高时,地头价每斤花椒能卖到五十块钱,就花椒一项收入就达到50多万元,人均增收近千元。今年大家的干劲更足了,这小花椒可真是咱老百姓的大元宝。”北西城村党支部书记刘栓祥介绍说。
北西城花椒产业的发展正是汾城镇现代农业新板块的一个缩影。汾城镇位于襄汾县西南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曾是国家级粮棉双基地县,素有“银太平”之称。
近年来,汾城镇党委、政府着力打造以三公、尉村为中心的万亩核桃种植区,以南贾岗、北贾岗为中心的万亩优质苹果种植区……构建“3+2”的现代农业升级版,擘画了新时代“银太平”发展的壮美蓝图。
精准施策,找准发展方向标
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在哪里,方向指向哪里?答案只有一个:必须上看方向,下寻路子,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说起农业发展,汾城镇党委书记马瑞刚一语中的。
一个村一个村转、一条路一条路走、一个部门一个部门跑,找专家,做论证,问计于实。紧抓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沿西山一带大力发展干果经济林,南花椒、北核桃,以北西城和三公村为核心的花椒、核桃基地应运而生。
“我们南、北西城这块大多是旱地,以前种小麦,现在种上了1800余亩花椒,规模比北西城的还要大,到了盛果期,那可了不得。”南西城村党支部书记张跃文高兴地说。
“短短6年时间,曾经的荒坡地,现如今已是满眼苍翠、硕果累累、一眼望不到头。”三公村村委主任魏振武说。
精耕细作,做实发展责任田
找准了路子,还要有持续推进的定力,服务要跟上,更要在精耕细作上做足功课。念好用活政策经,打好服务主动仗,汾城镇着力在规模壮大、产业提质、品牌塑造上用真招。
规模壮大上,不断拓展外延。“我们的花椒产业面积达1.03万亩;核桃产业面积达1.2万亩;苹果产业面积达1.5万亩;大葱油用牡丹仅高庄一个村的面积就超过了3000多亩,我们打算在周边的兴平村、辛丰村再发展3000亩。”说起规模,汾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军红如数家珍。
产业提质上,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完成南西城、北西城、三公村等村水利设施,打深井3眼,铺设节水管道10000余米;完成南高一、汾阳岭等村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2300余亩,完成4个村砂石路铺设;组织成立3支农业技术服务团队,常年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全镇拥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171家,社员达5230人,各类家庭农场32家,影响和带动农户2000余户。
品牌塑造上,坚持特色化定位。全镇发展“鄂公”“贾坊”“贾家坡”等农业商标品牌8个。“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完成三公核桃、高庄大葱、定兴葡萄的地理标志认证,依托新型农民经营主体,扶持成立3到5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对镇域主导农产品进行精细化初加工,延伸生产链条,让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有更多的话语权。”汾城镇分管农业副镇长周笑军话语铿锵。
持续用力,锻造发展新样板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既要有量,还要有质,量是基础,质是关键,这样才会有市场,有话语权。这是我们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导航,只有持续用力,汾城农业发展活力和动力才会更足,才能走得更稳健。”汾城镇党委书记马瑞刚说。
“这段时间的走访调研,我感觉我们镇的农业发展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但当前,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都相对较低,这些都是我们要着重发力的地方。”汾城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军红介绍说。
说干就干,马上就办。汾城镇把农业转型发展作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对标一流重要任务来抓。成立两个工作小分队。一队负责向下联系,全面了解农户生产需求,对农户反馈的需求和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分类建档。另一队负责向上对接,根据农户反馈,有针对性地向上级有关部门积极争取高标准农田、水源水利、农机农技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度;主动走出去。书记、镇长与商务部门进行对接,与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就农产品销售合作进行深入磋商交流,初步就花椒、大枣、核桃等农产品加工销售达成合作意向;组织开展电子商务专题培训会,让种植营销大户了解和掌握了最前沿的电商知识,提升大家创新创业的信念和决心。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在追梦路上,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新时代,一幅再铸“银太平”新荣光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焦玉龙 张宇杰)
农业发展,质量为先。襄汾县汾城镇念好用活政策经,打好服务主动仗,着力在规模壮大、产业提质、品牌塑造上用真招。农业发展上,不断壮大规模,形成产业经济;在产业基础设施上,不断完善,为农民提供便利的生产环境;在品牌塑造上,打造有影响力的地域品牌。
为了让农业发展提质升级,汾城镇精准施策,做好前期调研;紧抓提升产品质量、延伸加工链条、拓宽销售渠道三个关键点,坚定不移地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好“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路子,打好“政策+资金+技术”组合拳。如今,现代化的美丽新“汾城”正呈现出新貌,影响力逐渐加大,2000余户农户走上了现代农业新路径。
本版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