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乡村牛郎”的知心人

2020-06-11 09:34:2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从2500元起步,不愿戴“贫困帽”的李小虎,想方设法借钱养牛,在临汾气象人的鼓励和帮扶下,不仅脱贫摘帽,还成了村里勤劳致富的新标杆……

  “有什么困难咱们想办法协调解决。”仲夏时节,记者走进隰县阳头升乡贺家峪村村民李小虎家时,临汾市气象局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乔卫平与李小虎在他的牛棚里边聊家常,边了解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鼓励他发展规模养殖,依靠勤劳致富奔小康。

  贺家峪村是市气象局定点扶贫村,该村下辖贺家峪、高崖底、宋家垣、前华石头、后华石头、李家圪垛6个自然村,共有358户1051人,2014年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其中建档立卡146户445人,当时的贫困发生率为43%,是隰县贫困人口发生率较高的地区。

  李小虎是2014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于没有技术、家庭负担重等原因,年纪不大就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看着别人养牛富了,不服输的李小虎想学习养殖技术,通过养牛来脱贫致富,摘掉“穷帽子”。

  得知李小虎的想法后,乔卫平与该局驻村“第一书记”赵娟、扶贫队员张波走进李小虎家,了解他对养牛的一些想法。而李小虎因为资金发愁,还怕没技术亏本,拿不定主意,于是他们主动帮李小虎联系建设银行隰县支行,了解贷款办理事宜,联系同村及邻村有养牛经验的李小平等与他建立互助关系,并通过精打细算“养牛账”打消了他的顾虑,下定了养牛决心。

  2018年9月24日,这是李小虎最高兴的日子,5大5小10头牛拉进了提前搭建的牛棚里。“牛拉来了,钱还没筹到。”提到起步时的困难,李小虎记忆犹新,“口袋里只有2500块钱,我拨通了十余个电话向亲戚朋友借钱买牛,最后在13位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们多则10000元,少则3000元,才凑够了买牛钱。”

  “牛拉稀了,草料也不好好吃,水也不好好喝!”张波说,“2018年冬天,养牛刚有起色时,李小虎打来的这个电话,着实把我吓了一跳,我担心万一遇到麻烦,李小虎要重新开始就困难了。”

  张波接到电话后立即与乔卫平商量,并让朋友为李小虎的病牛进行诊治,他则骑摩托车从临汾市区购买了一大箱治疗药品。

  “附近好多人都知道我们村有支气象帮扶工作队。我们处得与家人一样,养牛遇到问题,我先找他们商量解决办法。”李小虎说,“去年8头小牛犊卖了近8万元,这些钱用于资金周转,大牛则用来繁殖,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随着养牛收入的不断增加,李小虎通过“滚雪球”式的发展,累计投入资金20余万元,不仅扩建了牛棚,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购置了养牛所用的相关器械,并且实现了养牛规模不断扩大。

  “这头牛犊是前几天刚生的,你看多欢实!”谈到养牛时,李小虎喜笑颜开,“现在有9头大牛,8头小牛,其中好几头还是孕牛。”

  在贺家峪村,李小虎成了勤劳致富的“乡村牛郎”,而他只是临汾气象人帮扶脱贫的典型之一。

  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市气象局派出精锐力量,投入大量资金,修建围墙、硬化路面、美化环境,改变村委会形象;鼓励和帮助村民发展养牛、养羊、养鹅等产业;协调相关部门发展玉露香梨产业及辣椒、小杂粮等种植业;落实扶贫政策,发展光伏扶贫……一项项扶贫政策的有力落实,一个个扶贫项目的顺利推进,不仅让群众于2018年底实现整体脱贫,而且留下了临汾气象人“真扶贫”“扶真贫”的良好口碑。

  记者 张春茂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