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县郭伟:擎起精神扶贫旗,引领百姓脱贫摘帽

2019-04-08 17:04: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郭伟与村民们载歌载舞闹社火。

  临汾新闻网讯 作为省级贫困村,蒲县黑龙关镇黎掌村在2014年底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428人,贫困发生率37%。如今,一个“脏、乱、差”的落后村变成了一个“亮、富、美”的明星村。

  刚入村时,郭伟在入户走访时处处碰壁,让他感受到入村难、入户难。随着走访的不断深入,他琢磨出和群众打交道的“法宝”:嘴要甜、腿要勤、事要实。“不管碰见什么人,年龄大的就叫伯伯叔叔婶子,年龄差不多的就叫哥嫂兄弟和妹子。”最重要的还是要给老百姓办实事,不管谁家有事,都去帮一把,哪怕是提一桶水、推一把车。

  唱响红歌、弘扬正气,凝聚脱贫合力。郭伟自掏腰包购买了一面红旗,高高挂在村委会大院,从网络上下载了近百首红歌,组织村民将一根闲置多年的电线杆竖立在村委会院里,修好大喇叭,每天轮流放红歌,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三首歌,每天首放、每天必放。

  在唱红树正、塑造黎掌精神的同时,郭伟适时提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义务劳动做体验”活动,先后组建成立了“黎掌村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黎掌威风锣鼓队、黎掌村广场舞队,组建了“黎掌好人”评选机构,开设了每月一期的黎掌道德大讲堂。为使义务劳动落到实处,郭伟将10亩地设为集体主义思想体验田,成为义务劳动的体验区,凡在村里的村民,只要喇叭一响,半个小时内,一百多人就集中起来,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年龄不等的娃娃,扛上红旗,浩浩荡荡开进地里,在田里村民有说有笑有沟通,每周集体义务劳动一小时活动成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从2017年3月开始,黎掌村的道德大讲堂每月一期,支部出题目,农民答内容,从村民到学生,人人动手笔,个个上讲堂,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讲述黎掌的好人好事,传递身边的正能量,每期都能涌现出黎掌的好人好事。郭伟抓住有利时机,在黎掌村连续开展两届“黎掌好人”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自下而上,层层推荐,村两委把关,真正把在村里有作为、有影响力、村民公认的57名好人送上了颁奖台。

  扶贫,扶志要为先,经过调查研究,郭伟在黎掌村开启“精神扶贫、思想扶志,引领精准扶贫”的独特模式,持续引深“精神扶贫、思想扶志”工作。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黎掌村传统民俗社火演出队伍,先后开展“爱黎掌、树形象、聚合力、建家乡”“喜迎党的十九大、百名村民心中红歌唱给党”等主题实践活动。黎掌村党建带群建成效显著,先后举办了黎掌村农民趣味运动会、21期黎掌道德大讲堂、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健康义诊活动先后走进黎掌村,

  通过因户施策、因人施技,进一步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产业实现了多元发展,宝迪千头标准化养猪基地建设完工,30座蘑菇大棚拔地而起,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并网运行,新增养牛90头,全村牛存栏达到180头,新种植100亩构树,新发展小杂粮100亩,黎掌村的贫困发生率降到了2%以下,顺利实现整村脱贫摘帽。

  记者 王婧 文/图


  头条点评

  为黎掌精神扶贫点赞

  唱响红歌、道德大讲堂、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健康义诊活动、每周集体义务劳动……黎掌精神、黎掌好人成为黎掌村的靓丽名片。

  物质扶贫往往能解一时之困,精神扶贫却可长期见效。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面对最难啃的“硬骨头”,一鼓作气打好这场硬战,精神扶贫的作用至为关键。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贫困者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重要意义。要以思想引导为前提,精心设计方案,采取多种办法,不断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困难群众学技术、找门路,用自己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志气一旦树立起来了,观念一旦更新了,致富的办法和干劲自然就有了,脱贫致富才有希望,扶贫的目的才可能真正实现。

  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 吉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大宁县徐家垛乡有机农业示范基地见闻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