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巍峨的吕梁山南麓、临大公路77公里处的蒲县薛关镇古驿村,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无论是在烈日炎炎的酷夏,还是朔风凛冽的寒冬,总是为村里的事情忙碌着;她走门串户,为村民们奔波。她就是蒲县薛关镇古驿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蒲文。
务实创业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1991年,正值青春年华的王蒲文从学校毕业后就成了家。当时家中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反而因父母生病欠下了一大笔债务。丈夫虽然勤快,但一家老少靠耕种几亩山坡薄田为生。面对现实,王蒲文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为了改变困窘之境,她想出一条与农业相结合的致富之策。
王蒲文不顾家人的指责与他人的嘲讽,东借西凑了几万元,在山区高垣上的腰里村建起了180平方米的猪舍,并购买了猪仔,开始了她的创业之路。
王蒲文将自家的玉米粉碎配制成饲料,喂养生猪。这样她既不用为卖粮发愁,同时也解决了养殖用的饲料问题。
王蒲文第一次搞养殖,虽然遭受了挫折与失败,但她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坚持不懈,到处奔波申请贷款,终于在信用社贷了30万元,随后继续踏上了养殖创业之路。
王蒲文在学中干、干中学。就这样,她凭着满腔的热血,拼搏的精神,坚强的毅力与不断进取的信念,克服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经过多年的养殖,积累了不少经验与资金。近十几年来,她以坚强的性格,艰苦奋斗的精神,凭着坚毅和执着,养殖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
养殖增收 脱贫攻坚引路人
2008年,王蒲文看准了古驿村的一处空闲地,那里位置优越,周边空气清新,适合生态养殖业的发展。于是,她建起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养猪场。
2011年,由王蒲文牵头,并以法人的身份组建了蒲县兴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搞养殖。起初,村民们感觉养殖业风险大,王蒲文就耐心开导、热心帮扶,周边村养殖户逐渐增加到30户,增加就业人员70余人。目前,该合作社解决剩余劳力50余人。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明显提高。
“带动村民增收,做群众脱贫攻坚的引路人,是一名共产党员与村干部的职责。”王蒲文是这样说的,也是用实际行动真实干出来的。在成立合作社以前,古驿村养牛不超过5头,养猪没超过10头。自从成立了合作社后,好多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先后建起了小有规模的养殖场。贫困户杨瑞明在王蒲文的帮带下,养猪100头;孔连平也建起了养猪场。作为村干部的她还经常深入到各农户与养殖户,帮助指导他们的养殖技术,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从而使广大村民与养殖户对养殖业增收致富有了深刻地了解,同时也激发了该村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
由于王蒲文带动古驿村广大群众创业致富,该村贫困户逐渐脱了贫,并步入了创业富裕之路。广大村民高兴地说:“蒲文真是我们脱贫致富的领头雁,也是我们村民的贴心人,她不愧为党培养多年的好党员和优秀村干部。”
诚实守信 践行核心价值观
“做人做事要讲究诚信,干事业要严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王蒲文平素的一句口头禅,也是她为民做事的一条行动纲领与准则。2008年,她在古驿村建起了养猪场,每年都要去村里登门拜访和慰问70岁以上的老人;2015年,王蒲文给古驿村委的南湾村申请了便民桥与腰里村的三项电以及古驿村人畜饮水工程,并年年给上级有关部门打报告申请腰里村修路工程;2016年又给古驿村申请了巷道修复和硬化工程;2017年给古驿村申请了光伏发电工程,下一步计划申请腰里村发展种养相结合旅游生态绿色园项目。
梅花香自苦寒来。王蒲文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引领广大村民脱贫致富,让很多贫困户得到了帮扶,让他们过上了幸福生活。
万里征程始于脚下。一张张奖状、一个个奖牌,在这显赫的荣誉中,王蒲文并未感到满足,也并没止步不前,反而更加激励着她向更深层次的农村、农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种植、养殖、旅游、观光、绿色栽培等为一体的新型的山区农村旅游业发展与挺进。她誓言要将腰里村的生态饲养、绿色种养搞起来,让广大村民与游客们享受现代和谐社会的美景、佳肴与观光,彻底让该村的旧貌变新颜。(甄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