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县毛儿庄村王先丽:药材催开“脱贫致富花”

2019-07-31 08:54: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蓝天白云相间,片片药田相连,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乡间小路蜿蜒其间。

  “原来这一片种植的是玉米,现在全种上了药材,每亩地收入比原先多了8倍不止。”说这话的是古县永乐乡毛儿庄村的村委会主任王先丽,种植药材20余年,懂技术,会管理,深得村民信服。站在田间远看,王先丽黝黑的面庞上露出朴实的笑容。

  毛儿庄村位于永乐乡西北部旱垣区,全村134户410口人,其中贫困人口3户10人,耕地面积5200亩,农民收入以发展特色农业为主,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

  2017年,驻村工作队——古县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在全面调研村情的基础上,发现该村药材种植条件得天独厚且历史悠久,但规模有限,村民习惯于种植玉米,主动求变意识不强。驻村工作队认为,药材种植是可以让村民致富的朝阳产业,于是与村“两委”班子商议,带村民去运城稷山考察学习、开开眼界。

  实践证明,磨破嘴,不如动动腿。考察归来的村民纷纷下定决心种植药材,但大部分村民仍持观望态度。对此,村“两委”班子带头,由村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先试种植柴胡、生地等药材。

  “柴胡7月份播种,9月份出苗,1年后柴胡种子便可产生收益,2年半柴胡根产生收益。每亩地玉米收入500元左右,而每亩地柴胡种子收入2000余元、柴胡根收入近7000元。”村“两委”班子给村民细细算了一笔账。一年后,眼瞅着种上药材的村民收入翻了番儿,其他村民也坐不住了,纷纷加入药材种植的大军。2018年,村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村民自发种植1000余亩,药材种植初具规模。

  为打消村民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与村合作社赴全国各地药材市场,谈合作,签协议,打通了销售渠道,进一步激发了村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毛儿庄村逐步形成“传统玉米→优质小杂粮→小杂粮和中药材并重”的调产成果,初步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古县誉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村的辐射带动效应,2018年发展柴胡、生地、黄芩等中药材1100余亩,涉及农户68户,亩均年收入达3500元,人均年收入达1万余元,在全乡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并成为全县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典范。

  唐增成是毛儿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儿子考上大学缴纳学费而致贫。2014年,在王先丽的带动下,他种植了6亩地的生地,当年生地种子收益10000余元,次年便实现脱贫。初尝甜头的唐增成接着又种植了7亩柴胡、3亩白芍,2016年,仅柴胡种子一项收益就一万余元。如今,唐增成是越干越有劲头,种植药材之余还外出打零工,偶尔还上山采集野连翘,一天采集下来能赚150余元,全年总收入达到了3万元。

  “唐增成种植药材比较早,其他两户贫困户去年也种上了柴胡,种子是合作社免费提供的,预计今年柴胡种子产生收益后,他们就全部脱贫了。”王先丽指着前方一片玉米地说,今年我们打算再扩展柴胡、远志、生地等中药材种植1000余亩,其中公司种植600亩,村集体与农户种植700亩,目前已完成备种工作;同时,还将投资150余万元,修建6000平方米中药材加工厂,对各种中药材进行切片加工,提升药材附加值,进一步拓展药材购销渠道,预计可以吸纳村里闲散劳动力100余人,使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记者 李羿玫


     

责任编辑:畅任杰

上一篇: 大宁薛建宁:倾洒真情解民忧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