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俯瞰浮山县北王乡臣南河村,仿佛一条鱼儿一般,所以又称“鱼相”。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自然条件良好,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千年古村落。就是这样一个古村落,却曾在发展的道路上掉了队,像是鱼儿离了水,失去了生命力。
近年来,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和全村百姓的奋斗下,村庄发展如鱼得水,发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变化。
乱,从何治?
哪儿乱就从哪儿治
7月15日,臣南河村村委会主任张武领着记者来到一片整齐的庄稼地前,“你肯定想不到,这儿曾经是村子‘乱’的源头。”张武对记者讲起了“荒滩造地”的故事。
从前,臣南河村也是一个水土肥沃的先进村,从解放初期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吃穿不愁,日子安乐。天坛镇东腰村村民张永珍就是那个时候嫁到了臣南河村。“大家都说我嫁到了好地方,我也感觉在臣南河村的日子更安逸些。”张永珍说。但安逸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臣南河村渐渐掉了队。“那段时间村‘两委’班子心不齐,村子机械化水平跟不上,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我娘家村子反倒赶超臣南河村了。”
2014年,“80后”臣南河村村民鲁青海上任村党支部书记,50岁的张武任村委会主任。这组“老少配”有着同一个目标,那就是为村子的发展“凿”一条路。
“为什么我们的村‘两委’班子不得民心?说白了,就是因为有‘不公平’现象存在。”鲁青海说的“不公平”的根源就在300亩荒滩。“这本应是集体所有,但一些村民长期占用这片土地,没人管也管不住,他们就把这片地当成了自家的地,这必然引起其他人的不满。”
大乱需要大治。但鲁青海却认为不能操之过急。“我上任的时候,刚好各种矛盾集中大爆发,我就想着得找一个缺口突破,先把低保问题公平解决掉,老百姓才会开始信任我们村 ‘两委’班子。”鲁青海一上任,就召开了全体村民大会,通过“四议两公开”在全村公开评选贫困户,先把生活条件最差的找出来,按照顺序依次排序评选,全程公开。
果不其然,这一下,村民的心气顺了。紧接着,鲁青海开始着手解决乱占荒滩的问题。“张武对村子的情况很了解,村民们谁什么性格、什么脾性,他一清二楚。有他在,我特别踏实,就知道去谁家要用什么方法。”就这样,前前后后历时8个月,村“两委”一班人终于解决了乱占荒滩的问题,并联系民间荒滩地改造公司,实现了“荒滩造地”。
穷,如何破?
集中力量办大事
“老百姓为什么穷?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太闭塞,没有领头羊,做事没章法,才造成贫穷出不去、小康进不来的现状。”鲁青海结合村子情况,决定集中力量办大事。
如何集中力量?还得靠集体经济。
臣南河村将村内200余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整体打包出租给浮山县亿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现代种植业,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元;总投资100万元建设的100千瓦村级小型光伏发电站并网发电,每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左右;成立了北王乡臣南河农业综合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左右……2017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15.23万元,2018年突破了30万元。
“集体经济破零,我们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鲁青海言语间透露着喜悦,“荒滩地改造,按以往大田作业收益来看,每年可增加收入100余万元,收益归村集体,按月给村民分红,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多了,只要自己肯努力,奔小康指日可待!”
鲁青海介绍,村里以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辣椒和西瓜,因为水质好,臣南河村的西瓜一直都以高品质著称。改造后的荒滩地可以选择种植回报高的农作物,走现代高效农业的路子,莲藕、玉米、西瓜等农作物都可以为村民带来可观收入。
村里还种植了玉兰、栾树和香花槐等能开花的观赏树种,随处可见古民居、石碾、石磨、古槐树、古井,山间时常可以听见野鸡的叫声。
“这届班子能信任!”张永珍止不住地夸赞说:“我们的幸福感直线上升。剩下的就是咱老百姓自己争口气,跟着村干部好好干,把日子过成好光景!”
差,怎么变?
一起搬进幸福院
经济力量壮大了,基础设施水平也要“齐头并进”。
“在党建引领下,我们村强‘三基’促脱贫,村委会活动场所由原来的三间小房变成了现在的九室一所一舞台。你看,文化广场、卫生所、农家书屋都是新建的,抛开村干部的身份,我就是一个老农民,这样的日子我做梦都没想到!”张武笑着说。如今的臣南河村,进村道路进行了拓宽、硬化、绿化、亮化和净化,主街道两旁种植了观赏树种,安装太阳能路灯30余盏,修缮了排水沟,给村民发放了垃圾桶,村容村貌一年一个台阶。不光这些,村子还完成了农村卫生厕所改造、低压线路改造,实现了电话、有线电视、民用电户户通,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说起村里近年来的变化,张武眉飞色舞,尤其在说到四亩沟和桥埝沟两个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恶劣的自然村时,张武更是来了精神。这两个自然村共22户、68人,如何让这部分老百姓共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着实让村“两委”班子下了工夫。
搬!说起来容易,真正落实起来却困难重重,老百姓安土重迁的思想难以改变、搬迁过程中稍有纰漏很有可能激化邻里矛盾。
臣南河村“两委”班子当即决定成立搬迁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搬迁标准。与此同时,村干部还组织贫困户中47名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工地务工挣钱,让沟里的人有新房住,让山下的人有钱赚。
“咱家里穷,刚开始村干部给我做工作,我还不愿意,怕搬不起。”今年61岁的村民李奎2017年搬进了新房。“可是实际上只要2000元我就能搬进新屋子了。”李奎说自己以前住在山沟沟里,窑洞年久失修,因为这孔老窑洞,两个儿子迟迟没有成家。“别人进了破窑看了就摇头,孩子们的婚姻大事成了我的一桩心病。”2018年,李奎的两个儿子成了家。“前脚搬新家,后脚两个孩子的婚事就解决了,现在我都抱上孙子了,你说快不快?我们家的幸福生活就是‘搬’出来的!”
如今,臣南河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持续增强,集体经济日益壮大,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鲁青海也忍不住感慨:“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我们村“两委”班子有决心、有信心带着全村百姓奔向更美好、更幸福的明天!”
记者 安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