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祝年】追溯浓浓的年味特别稿件系列之剪窗花和蒸枣花

2019-01-22 09:24:1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我的故乡在晋南西南角的瓜峪河畔,这里的过年依然传承着剪窗花和蒸枣花馍的习俗。

  “剪窗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我国春节重要的民族习俗,象征幸福和美好。窗花是农耕文化的重要体现,内容丰富、取题广泛,如耕种、纺织、打鱼、牧羊、喂猪、养鸡等生产和生活情景,各种神话传说,以及自然界的吉事祥物。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剪窗花是中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手工艺品,窗花被运用到各种场合,家中有喜事会贴窗花,春节将至大家也会贴窗花,窗花代表着美好的祝福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窗花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成为过年的一道亮丽风景。

  我的奶奶可是剪窗花的高手。每到过年,村里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窗户上贴的基本都是奶奶亲手剪的漂亮的窗花,有“五谷丰登”“连年有余”“龙凤呈祥”、 美丽的玫瑰花、雅致的菊花、富贵的牡丹、报晓的大公鸡、闪亮的红五星、饱满的“福”字、“喜”字,寄托着居民们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窗花个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剪纸上的仙女神态各异,舞姿翩翩……剪窗花看起来不难,只需折一折剪几剪,就剪出漂亮的窗花了,但实际操作起来可就难了。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在奶奶跟前学了几年也达不到奶奶的水平。

  窗花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窗花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宋朝、元朝逐渐流传,逐渐成形。春节,这一天,贴窗花装饰居室环境成为中国春节喜庆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枣花……”这首民谣道出了北方的传统年俗。中国有句俗话:不蒸包子,要争气!过年蒸枣花馒头,也有争气的含义,另外象征来年的日子会蒸蒸日上。枣花馒头是发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所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

  做枣花子是个费手工的活儿。发酵好的面团,加入面粉反复揉搋,直到软硬适中,表面光顺。面团要切成剂子,有的拉成条,有的擀成饼,有的用筷子夹成花,有的加上花刀,浅浅地刻出一层浮雕。等到几个花样拼到一起,方才看出这是个石榴,带枝带叶,饱含籽粒,好像从院里石榴树上刚摘下来。照老理儿,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人们习惯在腊月廿八、廿九这两天做主食。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以前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

  不同的人家,主妇的巧思也不尽相同,各家各户总能做出不同的花样。过年蒸的枣花馒头,多姿多彩形象丰富。因馒头的样式不同,含义自然也不同:鱼形为吉祥,桃形为长寿,苹果形为平安如意,鲶鱼馒头寓意“年年有余”,元宝馒头寓意招财进宝,馒头上点缀五个大红枣寓意来年五谷丰登。我的母亲秉承奶奶的教诲,继承奶奶面食的绝技,做出来的枣花既大方美观,又香甜可口。

  枣花馍是黄河流域很多地方的风俗。制作艺术堪称绝美。枣花馍是过年较为隆重的仪式之一。枣花馍是人们用来祭祀的供品,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吃。

  过去由于生活困难,出嫁的女儿春节回娘家时带的枣花越大越多,就被认为是越孝敬父母,因此家乡农村有比枣花大小的习惯。谁家女儿回来了,左邻右舍就都会争着去看枣花。枣花大的,娘家人脸上也有光彩;枣花小了,做女儿的便自觉在娘家抬不起头。久而久之,看枣花就成了拜年的一项有趣的活动,渐渐地也成了人们看女儿家穷富的标志。而过去那个年代,能把枣花做大的只有少数人家,大多数人只是把它作为表现孝心的一种象征。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枣花也悄悄地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先是女儿们春节回娘家不用再亲手蒸制枣花,取而代之的是商店里出售的蛋糕枣花,大红枣也变成了大蜜枣。蛋糕枣花比面制枣花更甜更好吃,包装也更华丽更精美。接下来看枣花的人们似乎也不再留意枣花的大小,人们更关注的是枣花的样式、用料是否考究、生产厂家的名气和价格的高低,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是,越高档的枣花个儿反而越小。

  如今虽然拜年送枣花的风俗在家乡被幸运地保存下来,每到年节来临,满街都是成袋的枣花在卖,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那种蕴藏于枣花中的纯朴真挚的亲情和乡情,就像窖藏的醇酒一样历久弥香。品尝着可口的蛋糕枣花,我依然时常会怀念起当年家乡人手工制作的枣花。(韩和平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