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个让我们期待上路的节日,不管这一年是否平顺也要不顾一切地赶回家中。回家的团聚,让这一年的劳累变得有意义,也让心中生出温暖。家,一个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回家过年我们不变的信念,而回家的旅途是我们不变的征程。
一年又一年,在外拼搏的你是否又踏上了这一年的回家路?不知回家的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年的回家变化?回家路,看时代变迁!
春运,一个随改革开放应运而生的词,从表面意义看,便是运动。而春运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最早出自于1980年的《人民日报》,因为改革开放促进了人口流动,春节便有了春运。这是时代的产物,讲述着时代的故事,也随时代变迁。
或许在上一代人的记忆中是连夜排队争抢的火车票,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国,并没有完善的系统去解决这一新出现的问题,而火车作为唯一廉价便捷的交通工具,并没有能力去承载如此大的客流量,许多人并没有踏上回家的路。
随着中国铁路建设的完善、高铁的发展以及网络的建设,春运也进入新纪元,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方式,也可以网上订票,回家的路变得相对容易。但怎样的发展,在许多人眼中春运依旧一票难求,春运,是《人在囧途》中的拥挤,是许多电影镜头中的劳累与温暖。正因为这个无可替代的节日,中央政府重视春运工作,不断完善春运的相关服务及制度,让漫漫路途有人给你温暖。
其实,回家的路只要肯走哪里都是回家的路,这或许是许多回家的人的内心独白。既然一票难求,那我们就自己上路。不知二零零几年开始,骑摩托车回家成了一种热潮,一群人的相伴回家的路也不孤单。不仅避开了难求的车票,拥堵的人流,更能抵达着急回到的家。
不断发展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变化,外出旅游成为新热门。辛苦一年后最重要的就是享受生活,与最爱的家人走走看看世界是再适合不过的方式了。开拓眼界,丰富阅历,走出家门,团聚的日子在哪里都是春节。
今年,春运又有了新风景——反向过年。许多在一二线城市的人不再会父母所在地过年,而是将父母接到自己的城市过年。“反向的车票不难买,而且并不拥挤,这样也可以让父母在大城市里玩一玩。”一位采访者这样说。春节让我们能想到的便是团聚,所以所谓春节便是不远万里的团聚。
我们在路上遇见过许多风景,但我们最想回到的确是那个拥有最多唠叨的家。春运是我们的文化现象,更是我们传统文化孝的最明显表现。回家不管怎样的方式,你一定是走向你最爱的地方。而团聚让一切的付出都有意义。过年回家,变的是方式,变的是方向,不变的是我们拥有的团聚。(姚亚清)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