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是春节这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一道风景。对长辈们来说,那是对晚辈的一种关爱和期待,对晚辈来说,那是一种温暖和快乐。压岁钱,其乐融融,其情其景也美!
为何给压岁钱?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压岁钱》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此更道出了压岁钱的真实含义,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们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这也就是孩子们的年所在。
那么,给多少压岁钱为好?这实在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有标准,能够讨孩子们喜欢就是,毕竟,压岁钱是一种淳朴习俗,是一种呵护孩子们的美好愿望。只是,如今压岁钱却大变了“味”,动辄几百元,甚至成千上万,此时的压岁钱就成了另类思想的表达,如炫富、炫地位,也更多成为了一些人的“面子”。有这么两个案例,值得人们思考:
一是90后小杨大学毕业刚工作两三年,在一文化传媒公司工作的他,今年年终发了第13个月薪酬,也就五六千元,可钱还没到手,已经安排得七七八八了,算下来还不够发压岁钱。二是一位自家只有一个娃年年倒贴的马女士,她今年准备打破这个尴尬,在家庭群里面告诉大家今年不发红包,大家居然笑她是“小气”,虽然亲戚们只是开玩笑,但马女士还是不开心,他说:“几千元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单位今年年终奖比较少而过年花销又有点大,我觉得经济实力实在不允许我今年春节继续倒贴了。”
可见,现在的压岁钱很多已经变味了一种生活的重负,原本是有人情味的社会交换,最后变成了商品交换,过去是图个吉利良愿、孩子快乐,现在变成失去了利益攀比。这不但失去了压岁钱原本的意义,事实上,大把大把的压岁钱,让一些孩子看钱来得就像“天上掉馅饼”,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并不利,有的因家长管理不善,压岁钱被大肆挥霍,有的甚至由此养成了乱花钱、向家长乱要钱、甚至偷钱的恶习。
其实,对待“压岁钱”,广东人值得我们学习。过去有说,广大人给孩子压岁钱就是一元两元,不超5元,现在有说是三二十元,最多不超50元。论有钱,多数人绝对不能与广东人比,但广东人在压岁钱上的“抠门”,完全是图吉利,既传承了良好习俗、维护了压岁钱的本来意义,对维系亲友间的感情与和谐、对孩子们的思想健康,都意义重大。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面对红包?有专家直言,“新年红包本来是一种社会交换,是人们情感交流的一个载体,但有人却以红包作为送礼的一种方式,直接把发红包变成了商品交换。”在其看来,这同时也会为孩子造成一定的负担,“孩子还小,还以为这钱是自己赚的呢,殊不知这些人情都是需要父母加倍去偿还的。”因此,他又建议说,“最好和朋友、亲戚们坦率地讲好,大家都不发红包,春节一起聚会吃饭就可以了,这样大家相处起来也更加轻松愉快。”
笔者看来,专家的建议很值得提倡。如果要发,那一定要在自己可承受的经济范围内,量力而行,必须有所节制,或给孩子们发成一些有意义的物品,如图书等。这对家长和孩子们都有益处。(贾合祥)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