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华在为市民修鞋
临汾新闻网讯 “我来到临汾31年了,四个孩子有三个是在这里出生的,眼看着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美,对这座城市和这里的人有很深的感情,越来越舍不得离开这里了。”这是湖北人李勇华的肺腑之言。
在市区迎春街与五一路交叉口的东北角,有一个以修车子、补胎、修拉锁、钉鞋为主要业务的小摊位,摊位的主人就是李勇华。这个中等身材、面容和善,操一口湖北口音的男子,对临汾满含深情。近日,记者借钉鞋之机,与他进行了简单攀谈,触摸到李勇华浓浓的临汾情结。
李勇华,湖北宜昌人,今年61岁。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当内地许多人纷纷奔赴沿海城市打工创业时,也有大批量的外地人涌入临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北的“钉鞋匠”和河南的“包工头”。李勇华就是钉鞋大军中的一员,他清楚地记得,当时临汾城很小,钉鞋摊位大多分布在市区解放路的各个路口,据他所知,当时来临汾钉鞋的湖北老乡就有近300人。
李勇华说,当时湖北老家条件很不好,温饱都成问题,他的弟弟在临汾南机场当兵,知道有很多湖北老乡在临汾做钉鞋生意收益不错,建议他来临汾试试。于是,1988年他和妻子带着孩子,一家三口来到临汾创业。在市区青狮北街口扎下了摊,开启了他的钉鞋匠生涯,妻子边照顾孩子,边给他当助手。
春去秋来,他们的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孩子相继在临汾降生,李勇华的经营范围也渐渐扩大,从单一的钉鞋,渐渐拓展到配钥匙、换拉锁、修车子、补胎等服务,由于青狮北街口地盘有限,他就将摊位搬至相对宽阔的五一路与迎春街的交叉口。这些业务一做就是30多年,凭借小摊的收益,养大了四个孩子,在老家盖起了二层楼房。如今,老家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孩子们都相继回湖北创业了,个个有车有房,但他们夫妻二人还在临汾坚守,舍不得这片热土。
李勇华说,前些年临汾环境很不好,地面覆盖着一层煤灰,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每天回到家脸上都是黑的,城市大都是平房,楼房低矮,街道很窄,现在环境越来越好,空气也越来越好了,经常能看见蓝天白云。市区高楼林立,道路宽阔笔直。以前,只有一趟环形公交车,现在公交车四通八达,出行很方便。
说话间,一辆电动车的轮胎补好了,他又开始给一位大姐配钥匙,只见他把钥匙胚子放到一个小设备上,启动电源,钥匙瞬间已成型,再简单打磨一下,就完成了。那位大姐说,李师傅在这里好多年了,干活利索、细致,人又和善,我和周围的邻居经常找他修鞋、修车子,有时候看见他忙,我们就把鞋子放到这里,他什么时候闲下来什么时候修,有时候忘记拿了,过几天来了还在,根本不用担心。配完钥匙,李师傅又给等候的顾客一一钉鞋、钉鞋带、修理自行车,他动作娴熟、手脚麻利、不慌不忙。
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湖北人以聪明过人著称,但他们还有一个特点,吃苦耐劳,勤快能干。凭这两点,他们在临汾赚得盆满钵溢。据李勇华说,和他们同时期来的湖北老乡,现在知道的留在临汾的还有七八十人,这些人大都在临汾买了房子,安家落户,其中相当一部分改行做了卷闸门、装潢等业务,发展得很不错,像他这样继续钉鞋的不多了,算是“混”得不好的。也有好多人赚钱后回家乡发展了。不管怎样,是临汾成就了他们,他们都非常感恩这片土地。
李勇华说,孩子们都希望他回老家安享晚年,但他和老伴都不愿回去,临汾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大半生在这里度过,对这里很有感情。而且,这个活计也让他很有成就感,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记者 高秀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