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场变景点 翼城阎村是这样华丽蜕变的

2019-07-02 08:56: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村子里有啥变化,你问老曹就都知道了!”“老曹就是阎村的大百科”……在翼城县里砦镇阎村,“老曹”成了村子里的“百晓生”。

  6月25日,记者见到了人称“老曹”的阎村党支部书记曹志强。

  老曹其实并不老,今年不过四十有四;

  老曹其实有些“老”,奔走在阎村发展的第一线,熬出了皱纹,熬光了头发。

  被遗忘的村庄

  “阎村人穷怕了。”老曹感慨着,他说话时总是喜欢看着远方,好像是在回忆。“听我的父辈们讲,阎村在解放初期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其实是一个‘好’村子,起码不落后,但是村子比较闭塞。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新兴农业的兴起,我们止步不前,还是靠老一套种植玉米生活,日子一天不如一天,村庄渐渐被遗忘,成为全镇甚至是全县最落后的自然村。”

  穷,则乱。阎村仅有400余口人,是一个典型的小村、偏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也是有名的上访村。上世纪八十年代,村民收入低,缺少主导产业,人心不稳,村内垃圾到处飞。

  “阎村有16名党员,人人都当过村干部,老百姓就是谁都不服。”里砦镇党委书记宋海英介绍,“2008年老曹临危受命,担任村委会主任,2014年又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说起为什么要挑起这副担子,老曹望向远方的目光突然变得坚定:“阎村人不能再穷了!我是土生土长的阎村人,实在是不忍心看到村庄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遍地风景处处风情

  老曹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村子的基础设施完善起来。路,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老曹就把路修到老百姓家门口;水,是几十年来困扰阎村发展的问题,老曹就把两口深井打在老百姓脚下,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产业成为阎村发展的桎梏,那阵子老曹满脑子全是给村子调产。

  2011年,随着“一村一品一主体”的提出,阎村确立种植苹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同时发展高品质红薯和鲜桃种植。“因为缺乏经验,这条路很多人不愿意尝试,都害怕失败。”老曹说这都是他预料之中的事儿,“我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事实证明,阎村百姓还是信任我的。”

  为了让老百姓能够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结合全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老曹琢磨起了在村子里发展旅游业。他认为,农村的发展也要学着“两条腿”走路。

  2017年,老曹在村子里建起了“秋千广场”,搞起了“亲子游”。“把孩子吸引来了,家长也就跟来了,老百姓就有钱赚了。”这是老曹的“小算盘”。

  果不其然,随着“秋千广场”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上的广泛传播,这个以“烂”出名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有“颜”又有趣的小景区,人们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更加惊叹于这里的改变。

  初尝甜头的阎村人激动了起来,他们开始相信小村庄未来发展也许要靠乡村旅游。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石姑山居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农耕文化传承课堂、真人CS战狼训练营、庙前冲关游戏区、石姑山休闲步道、百草园等等,逐渐满足了中小学课外游学实践、社会团体培训拓展、党员干部农事教育的需求。

  “以前老百姓觉得自己生活没盼头,把日子过得很消极,更不会在乎什么村容村貌,到处都是垃圾场。”阎村村委委员曹丽媛坦言,“现在所有的垃圾场都变成了景点,回头想想像是做梦一样。”

  一个有梦的地方

  2017年以来,借助旅游产业发展,阎村接待游学团队8000余人,接待个人家庭游客5万余人,合作社直接收入80余万元,带动合作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等收入500余万元,带动项目区群众收入600余万元……

  从一个被遗忘的村庄,到现在充满无限可能的乡村旅游景区,阎村正如它的宣传语一样,成为“一个有梦的地方”。

  “以前村里没啥人,大家不愿意在这里待,都跑到别的村子里看人家怎么生活,我们就只能羡慕。”今年63岁的阎村村民曹文玉提高了音量,“现在可不一样了,夏天来我们村的车都堵到村口去了,他们都跟我们学习哩!”

  曹文玉是传统的农民,他最满意的事情就是村子里修了5公里的田间路,打了两口深井,铺设了灌溉管道一万余米,他侍弄起自己的几亩田来轻轻松松,过得更舒心了。

  “我有两个儿子,孩子们小的时候,最怕他们长大娶不上媳妇。人家都说‘小破阎村,水都没有,不去,不去。’”曹文玉笑着说自己是个粗人,“后来,大家伙儿怎么说?‘小小阎村,变化真大,不敢小看,快看,快看。’”曹文玉说村庄一天天变美是好事,但有一点也不太“好”,那就是村子里没了闲人,陪他唠闲嗑的人少了。

  和曹文玉不同,村民郭海燕是一名家庭主妇,每天围绕着家里的一家老小打转。“以前没想过能干别的事情,毕竟在这个小村庄见得就少。”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郭海燕眼瞅着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开始赚钱养家,自己也坐不住了。“我还年轻,有啥不能试的。”

  在老曹的带领下,郭海燕借助电商平台,卖起了翼城县传统家常美食“玉米面研儿馍”,给自己的微信起名“郭大姐研儿馍”。郭海燕的“研儿馍”不同于传统的“研儿馍”,增加了各种口味,满足不同年龄段顾客的需求。“我一天能卖七八十个呢,忙得不行!”与之前悠闲的日子比起来,郭海燕显然更满意现在的生活,“忙说明咱有钱赚,日子比以前好,我当然喜欢这种忙的感觉了!”

  宋海英说“阎村模式”是一种自发式、摸索式的状态,从县委、县政府到镇委、镇政府,都在努力扶持阎村朝着游学、研学、培训、康养、拓展等全要素发展模式转变。

  “下一步,我们将对石姑庄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尤其是阎村耕读小镇项目进行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让阎村沿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宋海英说。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