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几天前,记者偶遇我市教育界的老前辈张巨温,今年虽已76岁的高龄,他依然精神矍铄正在为出书的事情忙碌。谈到即将到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他感慨万千,“我是新中国成长发展的受益者,一路走来,见证了人口整体素质的大幅提升,我由衷地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张巨温一生与教育结缘,话题自然离不开教育。他告诉记者:“我最近回襄汾老家参观了一所学校,它就像一座花园,绿荫缤纷、优美整洁,校园内还有艺体中心、VR电脑、投影仪、空中课堂等,这都是当年根本没听过的事情。小时候我上的第一所学校设在日本鬼子烧过的破庙里,4个年级只有一个教室,40多个孩子挤在一起,由一个老师上课。后来上了连村完小,乒乓球案是门板,球网是几块砖头,跳绳是父母捆麦子的麻绳,上体育课最多的活动是丢手绢。现在的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了!”
因为小时候上不起学,张巨温的父母要把他送给一个经济条件较好的邻居改名换姓做儿子,他坚决不去。上中学时,因拿不出学费,父亲在外做了10天的苦工,才勉强凑足了学费。后来,他考上了临汾师范,录取通知书送来时,他还在磨坊拉磨。母亲看到通知书喜极而泣:“儿啊,你命好,鲤鱼跳进了龙门!”说到当今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张巨温感叹道:“现在的孩子真是掉进蜜罐里了,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最让张巨温感慨的是,现在的孩子成才之路越来越广。他毕业那年,学校100个高中毕业生中仅有4名学生升入大学,可见升学之艰难。再看如今的中小学是义务教育,凡在此年龄段有失学者,追究学校责任,更要追究父母的法律责任。即使残疾儿童,也必须进特教学校读书。如今的高中、大学虽是选拔制,但上学的途径很多,考不了高中、大学,可以进中职(中专)、高职(高专)。可以说,只要想上学,条条道路通罗马。
谈教育,难免提到师资水平。张巨温说,读小学时,他的老师学识水平不高,满嘴方言,使他至今“红、黄”读音难分。后虽有老师纠正,但收效不大,及至从教以后常有误人子弟之愧。如今,这种现象已经绝迹了。随着国家对教育发展越来越重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大专毕业到小学教书,本科毕业到中学教书都不容易,竞争太激烈了。即使上岗后的教师还是要不断研修、培训,否则很难胜任工作。对此,张巨温很是欣慰,“老师尽心尽力教,家长就放心了,社会就安定了!”
记者 郭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