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临汾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黄河壶口瀑布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临汾人民抢抓机遇,奋力赶超,众志成城,在富饶的土地上播撒希望,结出累累硕果。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经济处于一个极为艰难的境地,临汾城区仅有一个小发电厂、一个机械修配厂、一个自来水厂和一个面粉厂。工业固定资产仅数百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仅有一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有72元,财政收入也只有900万元。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到改革开放初期,临汾的工业生产已由基础薄弱、规模狭小、生产力水平低下发展为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门类比较齐全,以煤炭、冶金、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197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4亿元,比1949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291元;财政总收入达到9411万元,比1952年增长4.6倍,年均增长6.9%,为改革开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市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177.5倍,年均增长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元,达到32066元,年均增长5.9%;财政总收入258.3亿元,比1952年增长1518.4倍,年均增长11.8%。
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经济发展韧性增强
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农业生产基础单薄,“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较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9.5亿元,比1949年增长182.2倍。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34.8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256.8万吨,增长6.4倍;小麦亩产由1949年的44公斤增加到2018年的299公斤,增长5.8倍。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机械从无到有,总动力由1955年的0.1万千瓦特增加到2018年的208.1万千瓦特。机耕地面积达到534.9万亩,农村用电量达到10.5亿千瓦时,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量)由1978年的3.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16.3万吨,年均增长3.8%。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0.09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599.6亿元,年均增长15.2%。钢、钢材、洗煤、化肥、水泥等产品从无到有,飞速发展。2018年,洗精煤产量2776.4万吨,比1959年增长5551.8倍;生铁产量1091.7万吨,比1958年增长1363.6倍;水泥产量315.1万吨,比1965年增长3150倍;钢材产量1118.9万吨,比1966年增长3728.7倍。企业效益显著提升。201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59.6亿元,比1978年增长369.9倍;实现利润147.6亿元,比1978年增长737倍。
服务业贡献逐渐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70年来,临汾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2018年,临汾服务业增加值68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248.8倍,年均增长8.3%,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逐步凸显。现代服务业步伐加快。2018年,全市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99.2亿元、76.5亿元,分别是1992年的31倍、127.5倍;快递业务总量1953.9万件,比2014年增长4.4倍,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6亿元,比2014年增长3.1倍,新型网络消费带动快递行业高速增长,是全市最具活力的业态之一。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转型发展成效明显。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市经济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为主体、工业极其落后的单一缓慢的一元化产业结构模式。194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4.9:3.5:21.6。2000年,我国加入WTO后,能源原材料需求大幅增长,以煤焦冶电为主的重工业迅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主导产业。到2011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6.6:63.0:30.4,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一、二、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占比不断提升,2017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2个百分点,实现了“三、二、一”发展格局。到2018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7.6%,超过第二产业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投资建设硕果累累,基础设施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抓住国家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投资建设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67.3亿元,竣工各类房屋10637万平方米,形成了一大批生产能力。新建了山西焦化、霍州煤电、山西三维、山西方略保税物流中心等一大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的生产项目,有力地增强了临汾经济发展的能力和后劲。
基础设施日新月异。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强化了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交通运输和优点通信事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941公里,比1952年增长了44.3倍。全市境内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663公里,比2005年增长3.5倍。铁路步入高铁时代。大西高铁纵贯山西省南北,途经临汾市142公里,极大地方便了全市人民的出行需求,加速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流转,促进了临汾沿线经济快速发展。民航机场成功复航。民航机场通航3年来,临汾机场航线数量始终保持指数级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时至今日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等13条航线18个城市,保障航班起降4130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38.75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0吨。
市场销售繁荣活跃,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消费市场日益活跃。新中国成立以来,临汾商贸从最开始以集市、庙会和物资交流会为主的“原生态”商业布局,持续不断地向多元化、规模化、专业化、高效化的经营业态和交易模式革新演进。2018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7.1亿元,是1949年的1717.8倍,年均增长11.4%。
对外贸易稳定发展。2018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9908万美元,与1993年相比,增长37.3倍;出口对象发展到2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商品5大类,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8708万美元。2017年以来,我市开行多趟中欧班列,分别驶向德国、意大利、波兰等国,为外贸发展“插上翅膀”。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科技工作成效显著。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加大全市研发投入力度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2017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5.84亿元,比2000年增长51.7%;占科技创新主导地位的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量为46625万元,比2000年增长18.2%。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70年来,伴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在产业中的分布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18年全市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为37.4:20.5:42.1,与1978年的71.8:14.7:13.5相比,第三产业上升幅度最大,上升28.6个百分点,24年来首次呈现出“三一二”的就业格局。
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70年来,临汾城乡居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92元,比1949年增长252.7倍,年均增长8.4%;比1978年增长117倍,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30元,比1958年增长210.5倍,年均增长9.3%;比1978年增长203倍,年均增长14.2%。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经济增速。
消费能力显著增强。随着临汾城乡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支出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86年的256元,增加到2018年的8863元,年均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78年的236元,增加到2018年的15759元,年均增长11.1%。
风雨砥砺,岁月如歌,一组组鲜活的数字展示着70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也激励我们更加奋发图强。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临汾人民将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行动,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奋勇前行。(王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