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壮丽70年 服装变化记录时代变迁

2019-08-03 09:35: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对服装的记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感受。要我说,服装就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前几天,记者邂逅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省作协会员、市作协名誉副主席、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党委书记、副局长王友明。在他看来,新中国沧桑巨变70年,服装的变化如实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个社会的发展、一个文明国度的进步。

  王友明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里,他身上的衣服都是母亲将自己织成的白色粗布染黑或染蓝后做成的,且一身衣服要一年四季改头换面地穿:冬天,母亲用粗布做里子,装上棉絮做成又肥又大的棉袄、棉裤;春秋两季,又把棉袄、棉裤里的棉絮取出来,做成夹袄;夏天到了,再把夹袄的里子拆下来,做成单衣。一身衣服,缝缝补补,不知要穿多少年。只有过年时,才能偶尔买身新衣服。

  相亲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自然马虎不得。16岁那年相亲时,王友明依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母亲从堂姐那里借来一件大棉袄和一条羊毛围巾让他应景。照着镜子,看到自己不伦不类的样子,他觉得尴尬又无奈,尽管如此,女方最终还是同他订了婚。

  18岁那年,王友明报名参了军,如愿拥有了一身崭新的军装和一件棉大衣。可换装时,望着一大堆衣服,他和战友们都傻了眼,你看看我,我瞧瞧你,不知道怎么穿。最终,还是排长亲自教他们,先穿内衣裤,再穿绒衣裤、棉衣裤,最后穿上棉大衣。穿好衣服后,大家走出室外,排列整齐,个个容光焕发。

  到了军营,便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分配到基层连队后,依然是艰苦的军训。冰天雪地里、烈日炎炎下,练摸爬滚打、投弹刺杀、长途越野、夜间搜索……不到半年,两身棉布军装便磨烂了,只好自己缝补。

  1976年至1979年,结实耐用、滑爽鲜亮的“的确良”,成了那个年代的“新宠”。脱下棉布军服,改发涤纶军装的时候,王友明感觉到生活真的变好了。

  到了80年代初期,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的确良”军装又变成了“咔叽”军装。从此,告别“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补丁”时代,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取而代之,市场商品极大地丰富起来,各类款式新颖的服装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那时,按照部队规定,干部节假日上街、外出和探家,可以着便装。妻子便给已经成为营级军官的王友明做了几套像样的“中山装”,还为他织了七八件不同款式、颜色各样的毛衣、毛裤和毛背心。天冷了,他就把毛衣穿在里面,外面套上毛背心,再穿上“中山装”,既保暖又时尚。

  1988年9月,王友明被授予少校军衔。当他穿上样式新颖、柔软合体、挺括平整的毛料校官服时,心里真是乐开了花。2000年,王友明脱掉穿了30年的军装,转业到地方工作,真正换成了便服。

  然而,虽然衣柜里的衣服越来越趋向于时尚多元,但随着时间推移,他再度恢复了对纯棉、环保、天然面料的热爱……

  回忆起自己的衣着变化,王友明真真切切感受到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红利。他不禁感慨:“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值得每个中国老百姓自豪和珍惜。”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