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8月20日,记者走进中国人民银行临汾中心支行的行史馆,展板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记录着人民银行在我市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记录了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初创到发展壮大的过程。
诞生于革命年代 从弱小逐步壮大
中国人民银行临汾中心支行后勤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洪钟是该行行史馆的主要筹备人之一,对我市银行业发展的历史很有研究。他介绍,我市是革命老区,从新中国成立就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机构。早在1946年1月,晋冀鲁豫边区冀南银行太岳区一分行在安泽县、霍县、赵城县设县支行机构,二分行在翼城县、临汾县、洪洞县、浮山县、冀氏、襄陵、曲沃县设县支行机构。1948年5月,临汾刚刚解放,西北农民银行就在临汾侯村建立印钞分厂。在这一时期,我市东山区先后组建了多个信用合作组织,成为农信社的前身。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在临汾设立晋南分行,行址在临汾县东大街,晋南分行下设隰县、临汾、运城三个办事处,1950年11月,人行临汾办事处更名为人行临汾中心支行。
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老一辈银行人在条件简陋、困难重重的环境中,推动解放区财经工作由分散到集中统一,理顺了财经管理体制,为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坚强的金融保障。在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银行,建立了全国垂直领导的组织机构体系,身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吸收、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陈洪钟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近30载的漫长岁月里,中国人民银行基本上是我国经济运行中唯一的银行。作为国家金融管理和货币发行的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是管理金融的国家机关,又是全面经营银行业务的国家银行,在这一时期,农村信用社、建设银行、农业银行都是在人民银行的直接领导之下开展工作。
在此期间,我市银行业取得了很大成绩。1978年全地区市场货币总量6470万元,城市居民人均手持现金33元、农民人均达14.3元。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城市人均收入246.6元、农村111元,城市消费人均243元、农村110元。我市银行业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一些在全国叫得响的成就:1959年7月,人行临汾县支行东大街储蓄所被晋南专办命名为“五好百万储蓄所”,是晋南区首家突破百万元余额的储蓄所,并在晋南区推广其先进经验,当年出席了全国群英会;1979年12月,人行临汾市红卫路储蓄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被国务院总理特予嘉奖……
金融体系结构优化 银行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经营模式逐渐由自然混业经营向分业经营转变。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对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管理,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城市储蓄业务。
按照国家政策,各银行纷纷从人民银行中分离出来。1972年10月,建行与人行正式分设;1979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临汾地区中心支行正式成立,从1980年1月1日起独立核算;1985年1月1日,人行、工行两行分设后,分别正式对外挂牌;1985年2月,中国银行临汾办事处成立,当年7月,中行临汾办事处改为中行临汾支行。至此,我市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行使央行职能、四大国有银行和农信社开展金融业务的银行业格局。这一格局一直维持到本世纪初期。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金融政策的变化,我市银行业蓬勃发展,一些股份制银行纷纷来到临汾设立机构,银行机构日渐增多,规模日益扩大。市政府金融办科长王平介绍,目前全市有各类银行机构38家,其中国有商业银行6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政策性银行1家(农业发展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4家(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城市商业银行1家(晋商银行)、农村商业银行7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9家、村镇银行9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家。截至2019年上半年,全市各项存款余额2704.8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47.6亿元。
银行业的发展大大方便了企业、市民。樊治国是一家民营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对银行业的发展深有感触。他说:“以前办理业务都得去银行柜台,现在坐在办公室用网银就能办理大部分业务;以前贷款只能找农信社、四大国有银行,现在有了光大、兴业等新银行,选择更多、服务更好了!”市民刘先生对银行业的变迁印象深刻,他说:“以前现金用量大,存钱、取钱都得去银行的柜台办理;后来自助设备多了,只要有自助存取款机的地方都可以取款、存款。现在,好多资金往来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办理,现金用量少了,除了必须到柜台办理的业务,基本不用去银行!”
70年风雨历程,70年砥砺奋进。我市银行业经过70年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记者 李永军 刘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