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日前,记者从浮山县城踏上去往天坛镇湾子里村的路,山路虽盘旋蜿蜒,却也一路好风景尽收眼底。
“你要是去年来,还见不到这样的风景哩!”浮山县委信息化中心主任、浮山县委办派驻天坛镇湾子里村工作队队长李强不由得回忆起到湾子里村时的景象:“那时这里就是一条土路,在路上就得耗费一个半小时,现在十多分钟就到了!”
说起湾子里村两年来的变化,李强有说不完的话,他为这个村庄的变化而欣喜,他甚至觉得湾子里村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办实事得民心
2017年,李强初到湾子里村时,蜿蜒的山路就给了李强一个下马威。“那天下着雨,山路难行,车都上不去,硬是靠着两条腿走进了村子。”然而,这只是个开始。
湾子里村位于天坛镇东南部,距县城12公里,辖湾子里、董家角等13个自然村。这13个自然村分布十分分散,老百姓就散住在山沟沟里,挨家挨户走访是摆在面前的大问题。
“我耗费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才挨家挨户地都走到位,有的时候你看着农户就在对面住着,但是要绕一大圈才能过去,要是没有当地老百姓的引导,怕是都找不到。”李强切身体会到山路难行。
曾经的湾子里村,出门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2018年,借着全市修建旅游公路的契机,李强积极联系市、县交通部门,争取到资金4000余万元,修通了10公里的村道,直接连通了全县的旅游公路网,这条路成了湾子里村脱贫致富的“关键路”。
湾子里村缺水。这里的老百姓吃的是沟里流的泉水,甚至是雨水、雪水,特别是到暑天,水源不足,人畜吃水有时都难以保障,而现在这些都成了历史。
在村民郭红珍家,李强顺手打开了院子里的水龙头,水龙头哗啦啦地流出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最近水还行吧?够用吧?”李强问。“够用,水好着哩!快进屋里坐吧。”郭红珍热情地把李强引进了门。
郭红珍家的水缸里存放着满满一缸水,虽然现在吃水已经不成问题,但郭红珍的习惯还是改不掉。“以前老停水,现在成了习惯,总是喜欢储存一缸水,觉得这样更保险。”郭红珍笑着说:“老人常说,有水就有灵气,有路就能致富,我们村子能有今天的面貌,离不了通路、通水这两件大事呀!”
有产业有钱花
“带领老百姓致富,一定要了解老百姓要什么。只有充分调动老百姓的积极性,脱贫致富才有充足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为了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在帮扶过程中,李强探索推行了“4+X”驻村工作法,并在全县进行了推广。
“4”是指带领工作队员开展夜学、夜议、夜访、夜谈。“为什么都是在晚上进行,因为这里是农村,老百姓白天都在地里忙活,入夜才能回家,我们是为老百姓服务的,要跟着他们的时间走。”李强介绍说。“X”就是组织开展爱心捐助、学做农活、文化娱乐、技能培训等活动。
通过一系列的走访了解,2018年起,李强决定在村子里实施“1+X”产业规划。“1”就是大力发展无公害谷子,“X”是发展黄牛养殖、推动外出务工、发展优质玉米种植、发展连翘采摘,多管齐下,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一开始,老百姓对这样的产业规划心有疑虑。“村子里都是一些留守老人,思想比较传统,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那些日子里,这条山路李强不知道走了多少回。“老百姓不是不讲道理,是我们这些党员干部要学着用老百姓能理解的表达方式和他们交流。”
经过半个月坚持不懈的思想工作,老百姓渐渐接受了“1+X”产业规划。2018年全村种植无公害谷子310亩,带动贫困户48户,户均增收2300余元;养殖黄牛98头,带动贫困户63户,户均增收3000余元;依托浮山县职业中学技能培训基地,培养技能型农民,目前在外务工人员287人,其中厨师89人;发展优质高效玉米2118.6亩,户均增收3500元。
“咱有胳膊有腿,身体硬朗,吃着国家这些政策,脸红!”村民贾青良一家因为不懂技术,只能靠务农抚养两个孩子,曾一度被纳入贫困户的行列,但他却一直脱贫心切:“我们两口子就一心想着赶紧脱贫致富奔小康,现在虽然我们已经脱贫摘帽了,但国家的政策还在支持我们,只有更加勤快,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好光景新面貌
2017年,湾子里村开始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工作的推进却并不顺利。“老人安土重迁的理念是深入骨子里的,很多人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旧居。”李强对部分老人不愿意搬家的心情很理解。
为了能够让贫困户搬进新居,李强探索推行了“十统一”服务:院内巷道统一硬化、用水、排水管网统一铺设、院内路面统一设计硬化、庭院大门统一设计安装、院内窗帘统一采购安装、所需家具统一采购、取暖炉子统一采购安装、吸筒统一高低打排气孔、冬用棉门帘统一免费发放、垃圾桶统一配发。终于圆满为贫困户安置了新家。2018年10月,湾子里村63户贫困户都搬进了新家。
“我连做梦都不敢想有现在这样的屋子!”村民郭成华今年75岁,他说自己在土窑洞里住了74年的光景。“我老了,只能在附近的几户人家走走转转,后来转的实在没意思,干脆就在自己的窑洞里窝着,一天天熬日子。”郭成华的情绪很激动:“现在大家伙儿集体搬进了新家,大家互相挨得近,热闹了许多。”
让郭成华开心的不仅是搬进了新家,还有村子里热闹的文化活动。“你听见外面唱戏了吗?60多年了,村子里60多年没唱过戏了,现在我们住得好了,有戏听了,日子越过越好,以前真的不敢想。”郭成华说到动情处,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的身躯有些佝偻,脸上却神采飞扬。
在湾子里村驻村工作队担任队长两年,李强对这里有了深厚的感情。“我的老家在张庄乡梁村,我在县城读书工作,39年来,我在自己家乡待的日子还不如这两年我在湾子里村待的时日多,所以我对这里的村民感情很深,对这个村庄有着很浓厚的‘乡情’。”李强说他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老百姓精神面貌的变化:“刚来的时候觉得这儿的人都很腼腆,不爱和人打交道,其实那是一种不自信。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不再缩手缩脚,有一股一往无前的精气神儿,有了这种精神,未来的湾子里村一定一年更比一年好!”
记者手记
采访过程中,不管李强走到哪里,湾子里村的村民总喜欢过来和他说几句话。大到对村子的发展提建议,小到自己和亲戚起了争执,他们都愿意和李强说道说道。不管大事小事,李强总是耐心地听,从不打断他们,颇像已经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邻居。
“没有架子”“性格好”“有本事”“善良可靠”……这是湾子里村老百姓对李强最朴实的赞美,但对于基层党员干部来说,这样的赞美又显得尤为珍贵。
记者 安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