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王村:风景这边独好

2020-10-27 09:12: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十月,惠风和畅。走进尧都区乔李镇王村,一幅村新、景美、人和的幸福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高大雄伟的门楼威风凛凛,色彩鲜明的文化墙寓意深远,干净整洁的村道纵横交错,一排排绿植点缀其中,美丽又时尚。村道两边,两位老大爷正在整理绿植花卉,几位妇女在清扫街巷。村里的中心广场上,老人们有的在打牌,有的在唠家常。学龄前的孩童或在广场上追逐嬉戏,或在家长陪同下认真学习文化墙上颇有教育意义的传统文化……

  描描画画好装扮 村民脸上有荣光

  橙色的文化墙图案精美,内容丰富,像一幅幅连环画,引人注目。

  “只要来过咱村的,都说咱这文化墙搞得好。”村党支部副书记聂迎春指着文化墙颇为自豪地说。

  今年年初,村“两委”确定了美化亮化村庄的目标。正式启动这项工作后,清垃圾、拆违建、洗墙面、刷涂料、划车位……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多亏了征集、协调、质监3个小组的成员,粉刷墙壁和设计文化墙的工作才得以顺利推进。”村党支部委员王建高说,起初,村里并不是每个人都支持这项工作,施工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难题。该村协调组兼质监组组长高家元凭借多年来在村里的威望,一家家谈心,一户户协调,在他的努力下,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没弄好之前,还有一些村民抱着怀疑的态度,现在,不仅本村的人说好,就连外村的人都羡慕呢!”满心欢喜的高家元指着文化墙说道。

  真切感受到村里环境发生大变样后,村民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过去,废品门前堆、垃圾随意倒是村中常见现象;如今,家家户户都把自家院里院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垃圾有专人清运,村民们也都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给咱村抹黑添乱”已在村民心中形成共识。

  敲敲打打倍精神 文艺引领新风潮

  “我们村的锣鼓队远近闻名,村里有80余人参加,大家没事就在一起排练,可热闹了。”

  “村里从前两年起,每年都会举办消夏晚会,我把晚会的盛况发在微信朋友圈后,可把城里生活的老同事们羡慕坏了。”

  “我跟几个姐妹成立了舞蹈队,每天都跳广场舞,倍精神!”

  …………

  跟着王建高的脚步,记者来到村中心广场,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村里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以前村里没什么文化活动,大家闲暇之余,要么打牌,要么喝酒,因打牌输钱、酒后闹事的事情时有发生。”王建高感叹道,“现在这些‘陋习’已经明显发生了转变。”

  因村民中很多人会下象棋,2018年春节,王建高就萌生了举办象棋比赛的念头。活动一推出,村民们纷纷踊跃报名,一场活动下来,不仅参赛者比得起劲儿,旁观者也看得入迷。从那以后,村民们闲暇之余就会聚在一起探讨棋艺,打牌喝酒的人自然少了。初见成效后,王建高又组织成立了锣鼓队、广场舞队,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美丽乡村人文美、思想美,才是真的美。尝到开展文艺活动带来的甜头,王村的消夏晚会、广场舞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也相继展开,小小的王村成为周边村庄的文艺“明星”。

  兢兢业业编村志 传承历史留乡愁

  “留住历史、记住乡愁,才能凝聚人心,才能把村庄发展得更好。”该村村民郜代生说,挖掘、整理和传承民风乡俗、乡约村规,才能让一代又一代村民记住王村、牵挂王村、回报王村。

  今年74岁的郜代生是临汾市第八中学退休教师,2015年回乡定居。“回到村里,人亲、地亲,哪儿哪儿都亲,干啥都痛快。”郜代生感慨道,他萌生了编写村志的想法。

  访老人,听他们讲述王村的奇闻逸事;查资料,罗列王村的历史变革;入农户,记录王村的点点滴滴……近一年的收集编纂,村志初稿已经完成。

  “原来王村是这样的!”

  “咱们村的历史竟然能追溯到那么久远!”

  …………

  如今的王村,快递可以直达家门口,便利店内果蔬肉蛋应有尽有,锣鼓队风生水起,广场舞热闹非凡,厕所干净卫生,冬天也有了天然气取暖……正如郜代生所说:“现在的王村越变越好,希望更多走出去的人回到家乡、回报家乡,让王村的明天更加美好。”

  记者 卢婷 刘超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