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他扎根法律援助工作20年,把全部身心投入钟爱的事业;
他先后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1500余件,让一大批当事人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他先后七次获得国家、市、县的表彰,2019年12月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
……
他就是洪洞县法律援助中心主任张峰。
心系人民群众 投身法援事业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我见证了法律援助事业从无到有再到不断壮大。”谈及近20年的工作经历,张峰感慨地说,“法律援助中心的成立,开辟了法律援助工作者为民服务的新途径。我深感无数法律援助人付出了青春和心血,才换来了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工作的信任,换来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自洪洞县法律援助中心成立之日起,张峰便开始了法律援助工作,寒来暑往,不曾中断,他时刻提醒自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尽最大努力办好每一个案件。”
为此,张峰把普及法律知识作为重中之重。在每年的大槐树寻根祭祖节、广胜寺庙会、华夏司法博物馆专题宣传活动中,都活跃着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和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身影。2019年5月,全县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讲攻坚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张峰和法律援助中心全体宣讲人员踏遍了全县16个乡镇、每一个行政村、7个企业、8所学校,把包括法律援助知识在内的各种法律、涉黑恶知识送到千家万户,送入每个人民群众的心中。
经过多年不间断的宣传活动,法律援助知识逐渐家喻户晓,张峰说:“我仿佛看到法律援助在槐乡遍地开花。” 2019年,洪洞县法律援助中心完成了16个工作站的外观、视频会见和视频会议等设备设施全国连线,这给法律援助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维护公平正义 办好每个案件
在办案过程中,无论案件大小,张峰都会尽最大努力去了解事实、还原真相,提出公正、客观的法律意见,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处理好群众的家长里短。
2019年3月份,该县山目乡红光村村民刘某的母亲将一幅别人送来的字画放在厨具内,不慎误借给同村的吴某,引起了纠纷。刘某感觉这件事空口无凭,不好处理,于是连忙到县法律援助中心说明情况,希望得到帮助。张峰带着刘某赶到吴某家中了解情况,吴某一开始表示有这回事,但支支吾吾找借口:字画找不到了、放在灶下被烧了等等,后来干脆说根本没见过字画。为了妥善解决纠纷,张峰来回奔波好几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化解了这场纠纷。
“你们管不管,不管我就不活了。”2020年10月,张峰在下乡的途中,被山目乡三交河村妇女王某拦住,王某在情绪激动地说完这句话后转头就跑。张峰觉得事情不对,赶紧与工作人员去追,当他们赶到这名妇女家时,发现她已经把梯子斜靠在墙上,准备轻生。见到这种状况,张峰赶快把人救下来。事后经过了解得知,原来是因为和婆婆闹矛盾,王某才采取了这种极端的处理办法。于是张峰和司法所的同志联系了村干部和村里的老人对王某婆婆进行开导。为了避免此事继续发展,他们又引导王某丈夫在母亲与媳妇之间充当“桥梁”,最终一家人和和睦睦,保证以后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张峰的心也放下了。
坚守工作岗位 践行初心使命
“人民群众寻求法律援助,最怕找不到工作人员。群众的困难,不能因为星期天而得不到援助。”为此,张峰除了正常的工作日坚守岗位,还利用周六、日值班值守。然而,工作和家庭常常不能兼顾。因为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陪伴家人。
有一年腊月,一名外省农民工来到洪洞县法律援助中心,表示自己所在的建筑工地一直拖欠农民工工资,张峰立即与该县人社部门联系后,共同前往20余公里外的工地了解情况。而此时学校老师打来电话说孩子不舒服,想让他带孩子去医院看看。“那一刻,我真是分身乏术。”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张峰记忆犹新。身为一名父亲,孩子生病时他理应陪在身边,可身为一名法律援助人,在人民群众有诉求的时候,他更应该站在群众身后。看着农民工焦急的眼神,张峰只能打电话让妻子前去照顾孩子。在他的努力下,农民工终于拿上了欠薪,这时张峰才匆匆赶往医院看望生病的孩子。
今年“五一”期间,辛村工作站上报县法律援助中心:屯里村发生因相邻权关系的群体性纠纷,当事人都不采用诉讼解决,还要求马上给予援助。接到电话,张峰意识到这件事处理不好可能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影响法律在百姓心中的权威性。他立即赶赴辛村工作站向村民初步了解案情,组织工作站、律师、村委会、8户村民在村委会进行了集中调解,最后成功调解,及时防范化解了一起群体性纠纷,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作为千万“法律援助人”当中的一分子,张峰努力用行动服务民生、用心服务群众,为贫弱者撑起一片蓝天。今年是他从事法律援助工作的第20个年头,张峰说:“法律援助工作是我不变的初心和无悔的选择。我将尽自己最大努力办好每一个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记者 白洁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