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蹚高质量发展的“临汾之路”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服务城市建设保障经济发展综述
临汾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孔令杰对市本级、临汾经济开发区、尧都区及尧都高新区第二批拟出让地块进行现场核查。
自然资源是发展之基、生态之源、民生之本。近年来,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以规划为统领,以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为重点,淬火加钢强素质,正风肃纪树形象,围绕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服务社会职能,高质量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能源革命改革、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国土绿化和林业管理、生态修复治理、城乡规划管理、安全风险防控等重点工作,为加快城市建设发展,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贡献自然资源力量。
严格耕地保护,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实现新突破。将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素,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启动永久基本农田整改补划核实标注和储备区数据更新,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对新增问题项目及地块实行挂号、销号管理,加强后续监管。严格落实保护耕地责任。市县乡村层层签订年度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夯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坚守全市760.3万亩耕地红线,超出省级下达保护面积53万亩,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
强化要素保障,精准服务项目落地建立新机制。开辟用地保障绿色通道,五年来获自然资源部批复隰吉高速项目、黎霍高速项目先行用地1573亩,获省级批复用地4.66万亩,市级批准农村建设用地4400亩,全市供应土地6.14万亩,其中市本级供应1.3万亩,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转型项目落地见效。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易地交易,完成交易1.14万亩,金额18.34亿元,增加贫困县财政收入,助力脱贫攻坚。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用地2237亩,安排贫困县新增用地专项计划4500亩,加快扶贫项目落地,助力脱贫攻坚。优化“地等项目”要素保障格局,持续推进“标准地”改革,出让“标准地”29宗2313亩,构建“地等项目”保障机制。
规范矿政管理,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推进煤层气体制改革,监督指导矿业权人按照最低勘查投入标准和产能建设时限进行勘查开采。在大宁、永和等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富集地区实施“三气”综合开发试点,鼓励矿业权人依法综合勘查开发油气类矿产资源。加快非常规天然气增储上产,分解矿区建设任务,细化综合保障措施,推进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产能建设,为2022年达到55.6亿立方米年产量目标奠定基础。加强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将现有和在建液化天然气储罐、永和液化天然气调峰站、大宁液化天然气储备库纳入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永和县液化天然气液化调峰站项目已取得建设用地批复。
保障生态安全,实施生态修复治理收获新成效。完成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主体工程,总规模6947亩。完成尧都区西山生态修复工程,涉及石料开采企业10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58个,总规模2971亩。完成霍州煤电集团辛置、李雅庄、白龙、团柏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总规模1.96万亩。完成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主体工程,总规模3977亩。通过实施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彻底消除工程治理区内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升资源供给的规模质量。
坚持规划引领,中心城区城市品质展现新风貌。根据临汾城市定位,全面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出“强东西、展南北、优中心”的发展思路,加强河西片区和东城片区的品质,继续强化城市东西发展轴线。形成“一心二带,五城九区”的功能结构,促进人口和产业合理布局,实现与周边城镇产城融合、职住平衡、资源互补、服务共享的总体目标。不断推进棚户区改造、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划建设广宣街游园、水厂游园、净水厂游园等一系列公共绿地,审批住宅、学校、医院等各类建设工程项目1212万平方米,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品质。持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编制城市道路、给水、排水、燃气、供热、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促进老旧管网改造,有序推进各类架空线入地,促进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公共厕所、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推进靓城提质“三大行动”,整治违法建筑886处,拆除面积10.2万平方米,特别是拆除盘踞多年的解放路54号院、二中路钉子户、西赵路与中大街南延交叉口违法建设、中大街音乐餐厅等有碍市容市貌建筑,有力打击了歪风邪气,赢得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践行“两山”理论,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总体布局,依托两山构筑三大生态屏障,推进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落实“绿化、彩化、财化”要求,完成国土绿化110.35万亩,提高全市森林覆盖面积。强化林草资源“一张图”管理,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进程,开展现地调查评估,推进数据矢量化管理。推行林长制改革,17个县(市、区)设置县、乡、村三级林长,压实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责任。加强自然保护地管护,增加自然保护地9.87万亩,全市保护地面积达到194.45万亩,构建“绿水青山”生态保护、生态网络、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体系。
强化执法监察,保持打击高压态势构建新机制。按时保质完成“大棚房”整治任务,坚决遏制“大棚房”反弹问题。摸排清查违建别墅问题,确认违建别墅问题3宗。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对历史遗留违法占地分类处置,对新增违法乱占耕地严厉打击,处理违反“八不准”问题2宗。严厉打击非法违法采矿,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工作机制,开展严厉打击土地矿产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构建县、乡、村“三位一体”执法监管体系,严肃查处各类违法非法采矿行为,查处非法开采15宗,时刻保持打非治违高压态势,有力维护自然资源管理秩序持续稳定。
落实风险防范,维护资源领域安全打造新格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全社会参与的防治格局。健全防灾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累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6.1万处次,针对摸排出的隐患落实消除措施,对受威胁较为严重的80户264人进行紧急避让搬迁。建设群专结合监测预警点170处,建设立体综合专业监测点5处,全面提高防治水平。持续推进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实施永和上塔沟至新店连片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彻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严密防范森林火灾发生,健全防火机构,加强队伍力量,全市成立13个县级森林消防专业队,加强投入使用GPS巡护系统、无人机等设备,全市森林火情当日扑灭率达到98%以上,全市322个进山扫码卡口启用率达到100%,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5‰以内,2021年实现了防火特险期内3月份和“清明节”无火情的历史记录。切实防范自然资源领域安全风险,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夯实基础业务,治理能力治理体系提升新水平。优化行政审批服务,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强化便民举措落地生根,最大限度减少办事程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不动产权登记制度,满足群众“0、1、3、5天”登记时限要求,将农村不动产纳入日常登记业务,统一颁发的不动产权证书,全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90.3%,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发证率71.8%。特别是贯彻中央、省市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有关部署,启动全市房屋产权登记确权颁证“清零行动”,周密开展摸底调查,形成任务清单,根据工作任务,倒排工期,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引导群众配合工作开展,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确保完成年度登记60%的工作目标,为2022年全面清零打下坚实基础。
“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前进力量,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自然资源厅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作风建设为坚强保障,以保障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创规划和自然资源事业新局面,服务临汾城市建设,保障临汾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强化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旗帜鲜明讲政治顾大局,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省市决策,引领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高质量发展。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正在开展的“淬火加钢强素质、正风肃纪树形象”专项整治为契机,持续推进“作风建设年”活动,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和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弘扬“讲政治、勇争先、能吃苦、敢担当、善作为”的工作作风,形成抓党风、讲廉洁、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自然资源事业改革发展。
用长牙齿的硬措施严格保护耕地,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夯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巩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成果,将永久基本农田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要素,强化其对各类建设布局的约束,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妥善处理存量,坚决遏制新增,对新增问题项目及地块实行挂号、销号管理,加强遏制耕地“非农化”落实的后续监管。
切实优化“地等项目”要素保障格局,不断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推动产生更多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深化拓展“标准地”改革,确保新增工业项目全部按照“标准地”出让,同时加大“标准地”储备力度,做到“地等项目”。
统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深入推进“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完成黄河流域重点地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汾渭平原重点城市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后续工程,统筹协调,做好项目竣工验收准备。创新完善生态修复体制机制,科学编制市、县两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推动构建多层级、多部门、多主体的协同共治机制。推行市场化运作、科学化治理的模式,运用耕地节余指标易地交易和建设用地腾退整合利用政策,积极引入多元化社会资本参与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
规划保障推动城市建设,贯彻市委书记闫晨曦关于城市发展与建设更新作出的“创城引领、多城同建,规划提级、对标一流,多区联动、基础先行,当年启动、三年见效”总体部署,以城市发展建设为引领,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划定“三条控制线”,完成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吸收借鉴省内同类型城市先进经验,优化现有城市规划,全力构建配套完善、协调统一的规划成果体系。
全面加强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力度,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摸排整治,分步整治、分类处置存量问题,对新增问题“零容忍”,完成阶段性整治任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全力遏制违法用地比例、案件总量攀升态势。全力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行“清单式”管理,确保按目标要求、时间节点和政策标准整改到位。严厉打击城市违法建设行为,对市区17条主次干道的“三拆”工作开展“回头看”,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整治效果。严厉打击非法盗采矿产资源行为,对开采浅层煤、浅层矿等各类私挖滥采、非法采矿行为保持高压态势。
严密防范自然资源领域安全风险,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聚焦“隐患在哪里”“灾害如何发现”“灾害何时发生”等关键问题,推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完成乡宁、翼城、永和3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力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强化防火装备、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提高林草防火专业队伍的综合能力。充分运用无人机、卫星系统,形成系统完备的防火预警监控网络。落实好森林防灭火行业管理责任和经营单位主体责任,从源头上加强管控,确保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做好林业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成营造林和森林抚育任务,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林草资源“一张图”管理,加快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进程,开展现地调查评估,推进数据矢量化管理。加大森林督查力度,严格林木采伐和林地审批。推行林长制改革,压实各级政府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责任。创新机制,重点探索林权造林机制,激发社会造林积极性。
在中国共产党临汾市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之际,全市规划和自然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坚决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引深“作风建设年”活动,紧盯中心工作,对标一流,精准发力,攻坚克难,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和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