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吉县,晚熟苹果进入销售旺季。各大垣面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树梢,压弯枝头,果农们忙碌在田间地头,采摘苹果、装箱销售,一辆辆运送苹果的货车穿梭在乡间公路上,一派丰收的景象。
在柏山寺乡东石泉村,一片片果园整齐排列,红彤彤的苹果缀满枝头,微风拂过,阵阵清香扑面而来。“我这是9亩地,套了11万袋,下来能卖十二三万元,再有两三天客商就来装了。”果农杨学子笑着说。
杨学子种植的苹果品质好,订货的价格也不错,为了早点销售,他还雇了十来个来自乡宁县的摘果工人,崔文蚕就是其中的一个。她边摘边说:“吉县苹果又红又大,可真是好,看着都开心,不仅让我体验了采摘的乐趣,还挣到了工钱。”
“我这是10亩地,今年套了15万袋,能卖十七八万元。”看到辛勤一年的劳动有了收获,果农冯俊忠干起活来都更有劲头了。
在冯俊忠的果园内,重庆果商许小刚正带着工人们装苹果,大家分工明确,分拣、装筐、过称,现场井然有序,装好的果筐在路边摆起了“长龙”。许小刚在吉县收苹果多年,凭借积累的经验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他对苹果市场也有比较精准的把握,每年都要收购百万斤库存。许小刚说,今年他计划收购150万斤到200万斤左右,目前正在加紧入库。
为了给苹果销售提供便利,东石泉村“两委”班子把党群服务中心大院也收拾了出来,供工人们分级装筐。在现场,上海果商杨国祥正指挥叉车师傅把一筐筐苹果装上货车。
“我打算收300万斤左右。吉县苹果在上海市场很受欢迎,口感、糖度、颜色各方面都挺好。虽然今年的价格比往年稍微偏高一点,但是我们没有减量,还是继续收。”杨国祥说。
近年来,东石泉村大力发展苹果主导产业,全村共栽植苹果5500余亩,可以说村民家家有果园,今年预计产值可达3500万元。
果农邢德宝的果园也迎来了大丰收,今年套了70万袋,前期早熟苹果卖了20多万元,晚熟苹果还有45万袋。邢德宝告诉笔者:“我辛苦点不算啥,今年苹果卖下钱了,就准备给小儿子娶媳妇。”
在屯里镇太度村,吉县山丰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的240余亩苹果也迎来了丰收。层层梯田绿叶深沉,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点缀其间,随风飘香,沁人心脾。
这里海拔在1200米左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产出的苹果果形好、硬度大、含糖量高,深受广大果商的喜爱。
在果园里,20多名村民趁着晴好天气采收苹果,三轮车穿梭在果园里,把一筐筐苹果送往地头。据山丰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吴玉清介绍,基地的苹果树今年刚进入盛果期,套了90万袋,预计收入180余万元。
“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销售。今年第一年挂果,我不仅在这儿能分红,还能在这儿打工,挺好的。”吉县山丰农产品开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吸引了不少村民加入,村民赵彦文就是其中之一。
在装货现场,笔者见到了来自运城的果商王晓光,他在吉县收购苹果十几年了,有自己的销售公司,对吉县苹果需求量大,今年库存量计划达到500多万斤。
近年来,屯里镇立足资源优势,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发展苹果13000亩。为实现“果业强、果农富”的目标,今年屯里镇在各村设置苹果产业服务告知牌,公布镇村工作人员和技术员的联系方式,全力为广大果农、果商服务。
“屯里镇按照‘山地苹果、川地蔬菜’的思路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现有苹果面积13000亩,今年全部进行了绿色认证。近年来,我们通过外出参观学习、新品种引进、技术培训、合作社示范带动,产出更优质的苹果,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屯里镇副镇长张占忠说。
作为吉县的主导产业,苹果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也照亮了乡村振兴之路。据了解,今年全县苹果总产量约25万吨,预估产值15亿元。日前,吉县苹果还首次出口英国利物浦。
“我们以‘打造全国优质苹果(标准)生产地’为目标,围绕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标准化建设、品牌塑造、大市场布局,系统推进苹果产业全产业链建设,真正让基因红、苹果红、市场红、日子红的吉县苹果,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增收致富,实现苹果产业‘二次腾飞’。”吉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牛永福表示。(车晓云)
责任编辑:畅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