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林深处一颗星
——记安泽县府城国有林场护林员苏建福
临汾新闻网讯“苏建福是个非常典型的护林员,他19岁当护林员一直到现在51岁,这是护林员中很少见的,一辈子他只干了这一个职业。”在去往红叶岭的路上,安泽县府城林场场长杨跃俊一直向记者介绍着苏建福。的确很难得,一个刚成年的小伙子,在当上护林员的那一刻竟然激动得热泪盈眶,用他的话说:激动是因为自己小小年纪就实现了人生的梦想。
汽车还在崎岖的山路上盘绕着,记者已经远远看到山顶上的瞭望台站着一个人,杨跃俊说那就是苏建福,这个瞭望塔的瞭望面积有24万亩左右,不管什么时候,两个小时必须瞭望一次,而且还要实地巡山,一次下来就是30里地。
来到山顶见到苏建福,他的字里行间和表情总是在表达着一种乐观的态度。由于自己的父亲就是一名护林员,苏建福从小就生活在林区经常跟着父亲上山摘野果、植树苗、釆蘑菇、挖药材、有时还淘气地掏小鸟窝儿。在父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与林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心向往着长大后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护林员。父亲1986年退休后,19岁的苏建福顶了父亲的班,进入府城国有林场,成为了一名正式护林员。“那一刻我真的激动地哭了,我的一生属于林场,林场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在山上,和苏建福“搭班”的另一名护林员是52岁的张亚增,尽管比苏建福年长一岁,但是对苏建福很是佩服:“每天我们都是一个人瞭望一个人巡山,可他总是抢着去巡山,他就特别喜欢往林子里跑,我有时开玩笑地说他‘你要是不当护林员真可惜了!’。”记者了解到,当上护林员后,苏建福先后在府城林场坡底林点干了7年、上县林点8年、平坡村林点4年,在红叶岭瞭望台又是10年。仅在红叶岭,与他合作的护林员,先后有6人离去,干的时间最长的也就是3年,而苏建福年复一年的坚守在红叶岭瞭望塔,在瞭望塔工作不像在其他林点一样,他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尤其是在每年的护林防火特险期内,更是要坚持全天候24小时的不间断瞭望,发现火情应当及时汇报,来不得半点马虎。而苏建福经过多年来的磨练,练就了一身真本事,只要发现有冒烟的地方,他就能准确地向指挥部汇报出具体的方位、地名。
2007年4月12日。纵火犯许军因和他的父亲怄气,从和川翻山一路跑到三交沟,走一路点一路火,一连点了十几处,苏建福和他的同事从瞭望台上看得清清楚楚,连续向指挥部报告了十几次。由于是故意纵火,防不胜防,一会儿的工夫,火场和火场连接起来,形成了巨大的火海,给扑救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经过四天四夜的紧张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明火扑灭后还需要看守火场,而火场面积过大,这就要求瞭望台严密监视,苏建福和他的同事7天7夜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至今想起那次火灾,苏建福都感到后怕:“当时我要是晚上睡着了少瞭望一次,那将是什么后果,一次次的经历,让我一次次地了解自己的责任,我自豪的是我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但我每一次的瞭望和巡山都有不平凡的意义。”
苏建福告诉记者:“林场的大多数职工刚参加工作时,每月只有29元的工资,但是在80年代,也是感到很满足的。后来好多年林场职工的收入甚至还没有一个农民工打工挣的钱多,家里各项开支经常是捉襟见肘,大部分职工都有外债,因此林场有许多职工或是停薪留职搞经营,或是想办法调动工作,好在去年县里给我们的工资涨到了2000多元。”苏建福家在上掌村,妻子、儿子都在家务农,家里一共有不到10亩山地,全年打不了1万斤玉米,家庭收入很低。曾有亲戚朋友提醒他要不就辞去林场的工作,回家养一群羊,几年内就能致富。苏建福思前想后,总觉着林场有他的事业,他不能离开林场,最后还是一一回绝了亲朋好友的关心,一直坚守在护林员岗位上。
当记者问起苏建福家住哪里时,他笑着说:“不远,就在山下,大约12里路。”一旁的张亚增接过话茬:“他家12里路,只能用望远镜看看,最多时半个月才回了趟家,他老婆都说了‘他把家当旅馆,家人把他当稀客。’”
张亚增回忆到,2005年春节,一冬无雪,护林防火形势十分严峻,苏建福坚持一个人值班。红叶岭离上掌村也就几里地,说好了初二中午家里来亲戚,他老婆半上午就给他打电话,怕他忘了,一连打了好几次也没人接听,妻子突然感觉到情况不好,于是赶紧叫上儿子,开上三轮车跑到红叶岭。儿子扒到窗户上一看,苏建福趟在床上一动不动。不好,一定是中煤烟啦!儿子和妻子赶紧从窗户爬进去,把他抬到三轮车上拉到李垣村卫生所,进行了紧急抢救,输了三天液才醒过来。
据杨跃俊介绍,在安泽县190余万亩的莽莽大森林中,像苏建福一样活跃在林海中的守护人有140多个,他们大多把青春奉献给了林业。而苏建福对现在的生活很知足:“我从小就想干这一行,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林中能找到自己的乐趣,虽然我们厮守着寂寞,但我们同样肩负着重任。” (杨琦)
责任编辑:柏东丽